2007年6月Monday, June 25, 2007 Faith:當失去一切,才可得到自由。眷戀及痴情,Faith也是投放到世界的事物上~ 結果是眼中只能看見Faith所投放的,而看不到其他~ Faith,要留給造物主,留給世界,留給自己,而不是投放在其他 的一切。 可以投放在其他人事物,但一切也是懂得收放,懂得尋根。 離開物質,我們便看到思考。 離開思考,我們便看到心靈。 離開心靈,我們便看到神聖。 堅持停留,未必是好~只有物質,只有思考,只有心靈,只有神聖,也 是不太健康吧~ 始於神聖,才有堅定的心靈自由。 始於心靈,才有靈敏的思考想像。 不偏愛五味,卻能享受五味; 不偏愛五色,卻能享受五色; 不偏愛五聲,卻能享受五聲; 不偏愛善惡,卻能發現真善; 不偏愛美醜,卻能發現真美。 說是容易,有靈活地收放及留意Faith,可不容易呢~ Sunday, June 24, 2007 上工治未病:養生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下工治末病。就是說內經分辦醫者功力說法了。最勁的醫生,不是有病才醫,而是未病先醫~現在所說的良醫,多是說能醫百病的神醫 呢,而差的醫生則是有大病才醫的醫生,仲要攪唔掂~ 治未病,最重要的是未病先防~那就是先要明白及教導養生之道了~ 內經:”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而耳目聰明,身體強健,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是以聖人為無為 之事,樂恬憺之能,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 中醫有很多養生的說法,歸納起來,得出五大方向。 1性保健 性,是中醫十分強調的身體功能。腎藏精,主一身之陰陽。因此,歷代長壽的皇帝及醫者,都十分重視”房中之術”及”七損八益”。腎的功能正常,則一身之陰陽 不致太差了。 2精神調攝 內 經提及,養生之道,其實只是性保健及精神調攝。看來這是兩者最重要的方向!無他,情緒及精神的波動,最傷就是心及肝了。心主神明,肝主疏泄,肝腎又同源, 心肝腎同繫於陰。病久,則陰損及陽,惡性循環了。老化週期,可能就是這些循環,所以內經說性保健及精神調攝做得好,可以回復青春,反老還童。 3飲食有節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脾胃的保健,飲食有節,不用多說,當然是養生的一大方向!現在人們慢慢也向這方面發展及了解,或許這是因為它比較容易理解, 也比較賺錢吧! 4適量運動 心肺功能,氣機的疏泄,跟運動很有關係!不過是適當啦,始終我們的肉體是有限的!太少運動不好,太多也不好!那什麼才好?一切也是因人因時因地制始,最了 解自己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啊! 5避免受傷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莫非要明知山有虎,偏向山中行? 2007年5月 愛情三元素Monday, May 28, 2007Within a relationship over time, and in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the dimensions of love may vary in intensity. Differing levels of passion, emotional intimacy and commitment should result in different experiences of love. Below you will find general descriptions of what love may be like for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passion, emotional intimacy and commitment. High Passion, Low Emotional Intimacy and
Commitment.
High Emotional Intimacy, Low Passion and
Commitment.
High Commitment, Low Passion and Emotional
Intimacy.
High Emotional Intimacy and Commitment, and
low(er) Passion.
High Passion and Emotional Intimacy, low(er)
Commitment.
High Passion and Commitment, Low(er) Emotional
Intimacy.
High Passion, Emotional Intimacy and
Commitment.
2007/4 Sunday, April 08, 2007 <<下流社會>>![]() 為何社會會頹化?這是我心中一直在想的問題。這本書是一大堆統計數字同埋作者的結論。中產消失,中產變得頹,人們上進的希望及動力相互減少... 經濟不重要嗎?有些人認為關心經濟的人很貪錢。計我話,不理經濟的人,怎明白社會學呢?不理經濟的話,可以理解現代人的行為嗎?不聞不問,那究竟還關心什 麼?...對,就是只關心自己了,十分頹~ 人們想獲得自我的價值,卻一方面難以面對現實,結果只好調整自己的價值,或者控制自己的對自己的想法,所以一旦信念被挑戰,就會突然大怒狂躁起來了... 文化不是沒有了,而是變質了... 2007年3月Wednesday, March 28, 2007 走出瓜田:還記得兩年前跟一個澳洲朋友出黎食飯時傾, 澳洲很多獨立的投資分析很好, 而香港投資者卻只靠傳媒看到投資的分析, 所以預料香港的獨立投資分析會慢慢普及。果然真係! 我 從我學習股票以來,已經寫下自己點諗,起初打算做個紀錄,等第時睇返。慢慢之後變成俾一d投資朋友睇~之後有些朋友想學投資,我覺得我的成長過程或者可以 作為參考,所以都很用心去描述分析的全過程。之後慢慢好像越來越多我不認識的人來看(我睇倒一些紀錄)。一方面,內容獲好評是開心的,但網上寫作的風險卻 十分令人擔心。 看到下面”金融騙局”的新聞,得知有人利用低價吸貨,在網上發佈虛 假消息,製造假虛交易,從而高位派貨獲利。這實在令人痛心疾首的惡行。同時,自己也是網上寫作的人,我卻感到十分害怕。 我 有時寫的公司,有些是joke股、謎股,也有些是我有買的(否則誰會有興趣花那麼多時間研究),如果股票升至適當水平,我當然會賣出(誰不會?)。然而, 有些旁人看來則可變成一種巧合,尤其是在該股票失利的人,究竟為何我曾經寫過的股票會升,而且我能夠獲利?會否是我跟那上升是有關的呢?簡單黎講,只要曾 描述的股票上升,而我有賣出,那就會瓜田季下。試想,究竟如何可以反搏指控呢?如果寫股票而上升時不能賣出,那寫股真是百害而無一利了! 當然證監會就話,只有涉及下面兩項先會有事: 1發佈虛假消息 2製造虛假交易 但這兩項在短時間來,是難以證實的。 我想到的是,如果我寫了自己買的股票,而股票上升,在第三者毫不知 情的人看來,我會是: 1寫的是真實,寫文章跟上升有關->有影響力的股評人(如 David Webb) 2寫的是真實,寫文章跟上升無關->分析能力好的股評人(好多啦) 3寫的是虛假,寫文章跟上升有關->賊 4寫的是虛假,寫文章跟上升無關->賊 寫 股票跟股票上升,最大的關連是製造虛假交易。問題是旁人永不知道交易是否虛假,而我是否那幕後的人。往往急升的時候,成交量是會放大的,那如果我在那時獲 利,咁咪好大煲?別人看到的會是:我買,我寫,股升,成交量上升,我獲利->”冇可能那麼順利,那成交量是真的嗎?一定有古怪!騙不到我的。” 即 使我可以肯定的分析全是來自公開資訊,有根有據,我也能誓遜坦坦沒有製造交易,但我單純地難以我在網上公開證實這(除非我開自己的銀行戶口,但誰想公開自 己的銀行戶口?),在一個在該股票中失利的人看來,他究竟會傾向那個方面想呢?最大的問題是,很多人,包括以前的自己,總是覺得市場是有一d叫做”大戶” 的人去操縱的。散戶對大戶恨之入骨,經常認為散戶輸錢是因為大戶奸。若是被人誤指為大戶,或大戶的爪牙,那就必死無疑了~我想到那激昂的情緒,結果會造成 古代指責是巫婆化身的情況一樣:要是證實自己不是巫婆,那浸豬籠一定會窒息而死!(否則,便是巫婆,要被火燒死。) 我一直認為,行得正企得正,怕什麼!之前,我的網頁甚至有我的真名 及聯絡方法~現在,我也怕了!我想到的是,萬一連我也被騙了,而有犯人同時又製造成交,那我不是很容易變成犯人的代罪羔羊?雖然我買的公司多經過研究,中 招機會低d,但我深信墨菲定律,所以還是不可不防。 最大問題是,我在明,別人在暗...即使我相信香港的法律,但瓜田 李下,即使沉冤得雪,心理的傷害,時間的損失及眾多潛在的成本,究竟還是否justify去無條件地為興趣而寫作? ”互聯網金融騙局手法 1.騙徒會以低價買入某隻股份; 問題是整個思考的過程中,人類會把object跟用字(騙徒)聯想起來, 而在兩者都不能證實的情況下,加上自己曾有損失,自然會傾向壞的那方面去想。如果再加上煸情的描述及群眾效應,那將會有很強的破壞力。 我認為證監會除了給投資者指引如何防範不法份子之外,教育如何認出 犯人之外,同時要給予寫作的指引。究竟什麼是合法的?同時,如果濫用指控以傷害他人名聲,又是合洽當及合法?如果照現在的形勢看來,我想真正有心寫分析的 人只會越來越少,香港的言論自由究竟是否存在呢?這興趣的風險代價實在太高了!我深明語言magic的恐佈之處,很多的心 理法則在過中存在,還是避之則吉!否則,古代女巫的悲劇將會發生!那就真係太白痴了~朋友們及讀者們,對不起,請容許我保障自己而自私了... 2006年11月What we say, what children hears:1We want our children to be happy and comfortable ->I should always be happy and comfortable. When I experienc loss or failure, or fell sad, upset, frustrated, or disappointed, someone should make me feel better. 2We want our children to be stimulated and enriched. ->I should never be bored. I should only be asked to do things that are stimulating and enriching, not things that are tedious and boring. In fact, if it's not interesting, I won't do it. 3We want our children to make their own choices. ->No one should tell me what to do; I should be allowed to make up my own mind. 4We want our children to be included in family decisions. ->Adults should not make any decisions without consulting me first. I should be part of the management team. 5We want our children to be given reasons for things that they are asked to do. -> I will not do anything unless you give me a reason why I should. It must be a good reason. If I don't agree with the reason, you have to keep looking to find one that I do agree with. 6We want our children to be treated equally and fairly. -> I should be treated the same as adults. If other people can do it, I should be able to do it too. 7We want our children to expres their feelings and be heard. ->I should never do anything unless I feel like doing it. Are you listening? Did you not hear what I said? 8We want our children to have positive self-esteem. -> I should always feel good about myself. 2006年8月持續學習:不少人認為,自己年紀大,學習能力下降了。我不知道這是否有科學根 據,但我相信這影響力不大,否則不會有那麼多每天都在學習的老學者的存在。然而,如果沒有足夠的思考胸襟,則任何年紀的人也會在學習上遇上阻力。 阻力一:根深柢固的思考 年紀跟學習的關係,除了生理因素外,我想最大的分別是在於,年青的 人沒有既定的思考,而較年長的人的思考模式早已根深柢固。當然,思考模式是否根深柢固跟年紀沒有必然的關係。我見過思考開放的長者,也見過不能接受新事物 的青年。 阻力二:懶惰及自負 第二個礙阻人類腦筋成長的阻力在於,自以為根本沒有學習的需要。其 實,這或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因為如果思考模式已經可以在世界中運作得不錯,那不改進或許也不錯。可知道,學習的過程總是要先放下自己既有的模式,再花時 間了解新知識,然後尋找這跟既有思考的分別,作出取捨,成為新的思考模式。這過程要花時間,要選擇,要放棄,要做決定,要練習等,比單純執行既有模式來得 辛苦得多。因此,或許阻礙學習的阻力,就是懶惰或自負了。可要知道,世界不斷在變化呢! 先有思考的胸襟,才有學習的可能: 假設你已經認為自己需要學習的話,那下一步要做的便是先把自己既有 的思考模式放下。這就如同想去了解一個人的說話,先要放下自己的批判,自己先認同對方的說話,然後思考其外後的意思。如果一聽了說話,便下定論,那我們便 很難有效溝通了,即談話中並沒有交流。 學習也一樣,我們在學習一種新事物時,要先假設其成立,然後思考支 持其成立的前提是怎樣的。然而,實際上這並不容易做到。最大的阻力,還是自己根深柢固的潛規則。我們腦中的潛規則,使我們思考的負苛減低,讓我們集中於重 要的事項上,但同時它與給我們限制,使我們難以學習潛規則以外的知識。因此,我們批判時要十分小心,最好在批判時都先了解自已的理由,是否有誤會,或者究 竟有沒有以偏概全。 Bracketing: 這是學習新事物的方法。Bracketing就是當我們在學習新事 物時,先劃出一個地方,讓我們完全放下自己既定的思考,盡情地給收新知識而不給於任何評論。這是”了解”的過程,所以最好不予任何批判。當我們已經把新知 識了解清楚之後,便跟自己既有的思考比較,同中求異,才選擇究竟如何把它融合入自己的思考模式之中。 或許有人會誤會,學習跟自身思考模式不同的知識,便是一種”不忠” 的罪行,所以回避學習新事物,只學習合乎既有思考模式的事物。這比不願意學習及自以為不用學習更為普遍,我們要更小心。Bracketing在此尤其重 要。 工具: 互不融合的知識,我們可以先把不同的知識當作”工具”。如果我們因 為新知識跟本身的不融合而放弃在人生中搜集”工具”,便可能我去很多好機會了。有時,不同的工具在純熟了後,可能可以合而成為更有用的”工具”呢!我個人 主張在人生中,要盡力搜尋”工具”,多好過少,寥勝於無。 Metaknowledge: 運用”工具”,最重要是了解”工具”的性能,建立運用知識的知識, 即是要建立meta-knowledge。如果擁有很多”工具”,而不了解”工具”的性能,或許不比擁有一種”工具”好,始終選擇及放棄是個痛苦的過程 呢! 單一工具: ”To a man with a hammer, every problem looks like a nail” Charles Munger早經提出要多搜集工具,否則便會養成”Man-with-a-hammer Syndrome"。我這篇文章都是建基於他的想法的。他已經談過了這個Syndrome,我便不多談了。 結語: ”學生”這詞語或許會讓人有低微及不成熟的想法。我對此有很深的體 會。然而,我十分堅定地相信,只有不停學習,不停進步的人,才會成為強者。有些朋友告訴我,他們害怕自己能力有限,做事不出色。我說:”不用怕,你不用有 覺得自己足夠利害的信心,相反,你應該保持著”不足夠”的心,不停學習。看,有那個利害的人會覺得自己利害呢?又有那個利害的人會不覺得自己不足夠,要不 停學習的呢?”我也是這樣鼓勵自己的,所以我全不害怕被別人弱,只要有強勁的學習能力,不久就可以超越所謂的”強者”了。 祝各讀者學業猛進,學有所成! 2006年7月Role-playing:Everyone has his own model about this world. We acquire and improve our own model by with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And then, we define the world and ourselves. The definition of self is also called Identity or Role. Although we all have a model, the way we handle it can be very different. There are at least two ways: use it or change it. When we use our model, we judge the world with our model. We express our opinion on what we encounter. When we change our model, we believe what we encounter is right and adjust our original model. It seems easy. But when we encounter something new, what shall we do? And more importantly, if our model is already applicable to be used in general, how shall we define what are new or not? For example, for the model statement "I am unlucky and luck always bring back lucks", how can anything be really "lucky" and be new to that model? You may think that example is ridiculous, but it is exactly happening frequently in our daily life. Whenever there is any judgement, we have already employed our model. Thus, judgment of whether something is new, which form the basis of our learning ability, has also employed our original model. And because we all have different model, we all have different learning ability. And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ability and experience, we become differentiated. Okay, we are all different. However, it is interesting to believe "Okay, that's who I am. I can't and don't need to change.". The world is changing. People are interacting. Time is passing by. The only certainty in this world is that there is always uncertainty. There is always risks. Unexpected things must happen. Darwin propose "Survival the fittest". Here, "Fittest" doesn't mean the strongest, it means the most adaptive one. Therefore, in order to live well in this ever changing world, we have to be adaptive. Or you will find the world always conflicting with you. To adapt is different from to change. Being willing to change is very important for learning. 六月 Language for self-devastationIntroduction: Too much has been written on how to improve ourselves. If they don't work for you, why don't you try the the opposite? Today, I am going to introduce how to devastate ourselves by using language alone. The techniques are easy to learn with no background knowledge needed. I am sure that you can master them quickly and experience instant effect. Are you ready? Wait! This article is only written for those who want to succeed to fail or fail to succeed. Those who want to succeed to succeed or fail to fail are recommended to avoid using the approaches described. 1 Identifying your weaknesses: The first technique is about how to discover that you are actually weak. You know, we are human and we all makes mistakes. And a guy called Benjamin Franklin once said:'Those hurt, instruct." It seems that we are all making mistakes which we can learn from. However, why are we making mistakes? Let's compar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A: I have made a mistake. B: I am a failure. Can you see the difference? When we say "I have made a mistake", actually we are individualized the event. We treat what we have done as an one-time error so that we can learn how to avoid it in the future. And we have actually given a chance to ourselves to try again next time. My friends, that's not the way to doom ourselves. Instead, we can treat the error as a consequence of our own weaknesses. Let's say together "I am a failure" and you can instantly recognize that you are a failure and that's why you always make mistakes! See, now no one can blame you for making mistakes. Failure do make mistakes. We don't have to bear any responsibility anymore. We can cry for help. If no one is helping, we can blame the world for lacking of love and understanding. By shilelding ourselves out of the world, we can enjoy the viture of laziness. Afterall, laziness is the foundation of self-devastation. We have to pay attention to that all the time. 2 Empowering our laziness As said, laziness is important and that's our nature. However, sometimes, our ego is recluent to accept that truth. In this case, we have to give excuses to empower our laziness for its sustainable effect. If we are forced to do nothing, even our own ego cannot blame us. This is an art yet to explore. Here I am going to show some of the techniques observed from our daily conversation: A: "I want to do it but I don't have enough time." This statement is extremely effective for us to reject any work without being irresponsible. We make decision in our life by making use of prioritization. Works are always pending to be done. If we put anything which can improve ourselves to the bottom of the pending list, say below "doing nothing and feeling free", then we can postpone our improvement to the etnerity. By using this statement, we verbally express our willingness to improve while keeping us in a state of forced laziness. For example, if we put thinking, learning or making decision in the lowest priority, no one can stop us. B: It is too risky The world is full of uncertainty and thus risk. No one can predict the future because we are inside the system to be predicted. Therefore, if we are extremely risk-avered while we believe we are in the least risky state, then we can keep unchanged forever. We have two fancy description for the pursuit of being unchanged: "Converative" and "stable". Saying "I am conservative" or "I like stability" sounds reasonable, wise and considerate. Accompanied by the laziness to think and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of change or still, we are entitled to be doing nothing. We can even say " You are too aggressive" or "You are thinking too much" to counteract any encouragement. In conslusion, in order to be lazy, we need to make our laziness reasonable so that we can enjoy the power of laziness sustainially. No one can self-devastate itself without being lazy. 3 Diving in your emotion: We are human and human is an emotional creature. Why can't we feel emotional then? Sometimes, when we are emotional, people want us to find out the source of emotion rationally. That's inhumane. We are emotional because of no reason. We can't control it. There are some methods to rationalize our emotions. And I am going to demostrate how not to think in this way: A: I am unhappy because of my poor academic results. B: I am unhappy The first statement gives a reason for our unhappiness. And we post a possibility to restore our happiness when we could improve our academic results. How could we possibly crash down ourselves by encouraging improvement? Remember, we are dead men. Specifically, unhappy dead men. We don't have to account for our unhappiness. That's the real us. On the other hand, we can strength our negative belife by adding "Always" in the sentences like this: C: I am always unhappy D: I am always bad E: I am scared Remember, deleting all the reasons behind our emotion is the key to keep ourselves in bad mood and a consistent bad mood is vital for our self-devastation. If the people try to elaborate our emotion, we can say "I don't know" to keep our mind unclear. Again, laziness to think is the basis of this method. to be continued.., <<17 lies that hold you back>>1 It's who you know 2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me 3 I am too old for that 4 I can't because I am afraid 5 I would love to do that but I don't have time. 6 There is nothing I can do 7 I worry because I care 8 I am sadder but wiser 9 The longer I have a habit the harder it is to break. 10 People really upset me 11 Winning the lottery would solve everything 12 They are too beautiful for this world 13 You hurt my self-esteem 14 It is a shame that we didn't catch it on video 15 That's just the way I am 16 What doesn'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 17 I am helpless Green Cross Code of Speaking :Stop Listen Think Speak The ? Method:Add one or more ? in your reasoning, conclusion and ?. This keeps you open minded, creative and ?.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 learnt from Floss): Body: To live Mind: To learn Heart: To love Spirit: To leave a legacy ?: To? I discover the ? method when she drew the four ciricles, with spirit in the centre and the others in the periphery. What to do? draw more ? circles there! 人的稱號:我跟哥在討論 1你投資架?咁咪好奸? 2李國障是教育局局長這矛盾 3Big4之苦 貪 = 魄 怠=不貪 奸 = 智 愚 = 不智 君子 = 品德 小人 = 缺德 貪+品德 = 仁 怠+品德 = 善 奸+品德 = 賢 愚+品德 = 純 貪+缺德 = 賤 怠+缺德 = 頹 奸+缺德 = 壞 愚+缺德 = 野 貪+奸+品德 = 聖 貪+奸+品德+武 = 俠 貪+愚+品德 = 勇 怠+奸+品德 = 高 怠+愚+品德 = 庸 貪+奸+缺德 = 惡 貪+奸+缺德 = 兇 貪+愚+缺德 = 笨 怠+奸+缺德 = 毒 怠+愚+缺德 = 廢 意志 = multiplier 低能者笨,智障者拙。 姣發於外,淫形於內。 狂者失魂,癲者失魄。 請大家手填上及提議更好的字。 2006年5月Bubbles:History does not repeat itself, but it rhymes. - Mark Twain All truth passes thru three stages. First, it is ridiculed. Second, it is violently opposed. Third, it is accepted as being self-evident. - Arthur Schopenhauer Psychology of Bubble Information Cascade Availablility Heuristic Obedience to Authority Represnetative Heuristic Simulation Heuristic Confirmation Bias Mechanism of Bubbles. VC Competitive Cascade, corporate investment, public interest bubble Distortion of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Endless money lead to increase of risk tolerance 管理改名為協調:Manager及Staff這些字,代表舊式的管理方法,在現在人 才短缺的組織是行不通的。 不是說那些字眼很重要,我的意思是”管理”,或者”管你”是很難可 以留到人才的。人在階級制度瓦解及黑奴解放後,大致上已經沒有明顯的階級觀念。雖然資本 主義下,有錢的人有更大的自由度及權力,但始終用錢及權力去強制控制人們的道理是不沒有法律支持的。現在人與人之間講的是尊重、信任及合作,是同一層面的 關係,即使是老闆,也沒有權力像封建時代般奴役員工,而員工替公司做事只是一種合約,而非賣身的契約。因此,我認為僱主或上司如何對待員工或同僚,會直接 影響組織的尊重、信任及合作的程度,而最終影響組織的整體效率。 一般而言,下屬就是上司的兵,是上司的棋子。正常情況,話行就行, 話企就企,最緊要聽話。下屬也明白此道理,所以也不會亂動,最多就只會做妥份內事,不要 做多,更不要提意見及改善。對上司而言,下屬的工作是把最繁及最低價值的工作完成,然後給自己埋門一腳,在上上司面前成為做能幹的英雄,這是最好不過的。 在工業社會,這個模式很成功,也很合理,自從管理學萌芽已經用得好好,直至到近年服務及知識經濟拙起,才需要面對反思。 工業管理的方法的優點在於,工作的權責及負出能夠分得很細緻,創意 及知識需求低,執行力及穩定性十分重要。例如是在製衣工場中,工作程序能夠分工,工作的 效能有清楚的量度標準,而且工作簡單,員工做好本份就好了,廠長的表現跟工廠的效益掛鈎,十分合理。效能跟人力是成正比的。 知識型的商業如投資銀行、資訊科技及創意工業等,工作涉及範圍廣, 沒有明確的評估方法,創意及知識需求度高,智慧經濟規模比運作經濟規模重要,單純運用工 業的管理方法,是很難成功的,除非能夠把工作完成工序化,否則整個團隊的效能可能還及不上一人的效能。 如果改了合作的思考,管理者應改成協調者 (Factilitator/Coordinator),員工應是專家(Specialist)。薪金必須能夠反 影各人的貢獻,而且需要有員工、上司及僱主取得同意。團隊適宜有自己及共同的評估及獎勵機制。Arrow能成為最佳僱主,是實至名歸的。 可惜在香港,能夠重視人才的公司不多,做得出色的就更少。引用黃子 華的名言:預左架啦。 進化論之差異化:1變化鼓勵複雜性,如果變化降低,生物多樣性會變得簡單!2Differentiation emerges from generality. Creates an new segment based of greater specialization 3Differentiation: Downgrade function important to the whole but not the important to the target segment. Find or use techniques co-partners who are highly efficient in to deliver value in the new aspects. 4Struggle of life, substantial competition-> strong product ideas. e.g. P&G allow competition among own brands. Test products before launches. 5Differentiation comes sooner or later 雙向思考:巴菲特的投資控股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原本是一間紡織廠。有一天,推銷員告訴巴菲特,新發明的一部機器能夠提升產能2倍,以多賺的利潤計算,回本期只要四年。巴菲特後來要請 推銷員離開,之後便決定結束紡織廠的營運。這就是雙向思考了!在文章的後段我再解釋吧! 無論你是什麼投資者,熟練雙向思考的人,相信在各種投資即使不能做 到完美,也能做得很不錯。 雙向思考,簡單來說就是考慮事物的一面及其相反面。這就如各種美德 一樣容易明白,卻難以做到。很多人說,股市就是充滿貪婪與恐懼,但其實絶大部份人只會在 同一時間裡貪婪或者恐懼,所以才會做出不理性的事。如果你能同時貪婪及恐懼,你就是在雙向思考,相信會比不少人做得好。 有人說,要一個女孩喜歡上一個男孩,讓她數出那男孩五個優點。相 反,要她討厭一個男孩,就讓她數出那男孩五個缺點。同樣道理,你想對自己的投資很有信心, 只要你只考慮股票的潛在獲利,只想著公司的潛力,那你便會願意用天價去購買你的希望及理想。相反,只要你想到蝕錢帶來的痛苦,想到輸了錢事少,輸了自信及 面子事大,你便願意用地價把股票沽出,以拾回生存的安全感。你說笨蛋才會這樣做,但可惜很多人在股市裡都成了笨蛋。不信的話,可以買些當炒的股票去體驗過 程。。 雙向思考算不上是一種技術及理論,所以並沒有納入正規的財務學教 材,但成功的投資者都是雙向思考的能手。曼格形容巴菲特是天生的數學天才,因為巴菲特從小 便自然地運用上Expected Value去幫助決策。在思考事件的正面影響的同事,也考慮事件的負面影響,便能做出準確的決定,勇於反向思考。巴菲特在結束紡織業的決定上,體現出他的 投資思考能力。 紡織業出現新的技術,可提升2倍產能,這意味著這技術不能避免地要 改變紡織業的局面,沒有新機械的廠商都要被淘汰。因為這機器那麼重要,價錢也不會很便 宜。紡織業的廠商都紛紛買進機器。結果是紡織業的競爭變得更大,大量產品湧進市場,售價下降,毛利受壓,產能提升的受惠者是顧客及供應商。過了數了,賺了 不多的利潤,又要面對新一輪的機器投資,廠商多年賺進的不是利潤,而是一些機器。利潤在長遠會出現,但長遠而言,我們都去見馬克思了。大批又大批資金投入 中國,何時可以獲利呢? 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全球商品價格上升、香港租金上升、煤電聯動、西 氣東輸、3G、銀行業開放、QDII、數碼廣播、VOIP及TFT LCD換代潮...股市的題材都是看似正面或看似負面的,你能夠找出它們的相反面嗎? 三月 密室領土效應:我班有d低能同學竟向教授報串話有人走堂... 不止一個朋友空降做sales,被其他sales蝦... 醫生轉科,被科護士欺負... 二年級或以上宿生欺負新生... 宿生會酷愛打蛇... 辦工室政治及緋聞... 有些人會做出一些損人而不利己的行為,常使人百思不得其解。我相信 這些歪曲的行為背後必有強大的心理力量作支援。我把人們在一個封閉心理空間工作時,作出該空間範圍內表現領土主義的行為,稱為”密室領土定律”!!!!! 領土主義在動物界中是十分常見的,例如獅子會把自己的尿潵到自己的 領土上,任何動物走進其領土中,都會被獅子攻擊,即使是自己的同類。人類是群居動物,我初認為領土主義的特性會不明顯,但在長期的觀察後,我認為人類對陌 生同類同樣表現強烈的領土主義,群居本能只是提高了具親密度的同類的包容能力。在領土主義及利他主義的本能沖突下,人們會對不同程度的朋友或伙伴會表現著 不同的態度。 我認為領土主義及利他主義都會隨著時間來深化。人類待在一個領土中 越長,領土主義就越強;跟一個朋友的接觸越長,利他主義就越長。領土可以是任何一種使個人注意力及利益集力的空間型態,可以是有形的建築物,或無形的人群 所聚地,例如係辦工室、宿舍甚至是一屆學生。基於該空間是利益及權力的集中地,是人們最注意的地方。因此,如果領土越窄,時間越長,便會使領土主義深化。 如果該能量壓倒利化主義及客觀理性,便會使人們傾向造出一些非理性的極端行為。 客觀理性跟主觀理性的分別在於前者邏輯是在於宏觀及雙方的,後者則 注重個人利益及道德考慮,具心理否認的成份(psychological denial)。順帶一提,任何造出非理性行為的人,都傾向不會認為自己的行為是非理性的,他們會有種種原因去使自己的行為合理化,而往往那些理由是不甚 一擊的,當他們的理據被推倒後,便會表現出焦慮及憤怒等情緒波動,以逃避進一步的溝通。 我認為密室領土效應在組織的設計上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造成密室領土 定律的因素,主要是員工在組織內的變化太小,長久處於一個不變的工作圈,而且工作欠缺足夠的獎勵機制及動機意義教育,但員工長期不變,失去其他工作能力, 很難適應其他工作,最後員工同時厭惡工作及需要工作之間出現強烈的沖突。因此,減低密室領土效應的辦法之一,是使工作多樣化,提倡多能工,誇部門工,而且 要提供員工足夠的休息及增值時間,及明確的升職進程。 因為任何組職成員都會隨著時間而更圍護自己的領土,所以如果部門是 以功能為單位的話,功能之間的協調便會隨者組織的擴大而越趨疆化。另外,同功能的員工集中於一起也減低工作環境的多樣化,各人利益傾向沖突,更使組識趨向 政治化。如果使用項目導向的組織結構,則各項目組都包含著不同功能的員工,工作多樣化,溝通迅速,利益一致,競爭面在於項目與項目之間,促進組識內各團隊 的進化。然而,這組織會降低團隊間之協同效應,所以組識內必須同時設立跨團隊之協調小組,在研發、採購、資訊科技乃生產上,共同分享平台。各團隊之人員也 有權參與協調小組,這使組織內員工的職能更多樣化,生活圈子更擴,考慮的範圍也更廣,降低密室領土效應的影響。 Jesse Livermore Quotes:An important element in the success of anyone lies in the way his day's work is planned. Comparatively, few men plan their business day in advance. They go through a certain routine that varies with the number of callers, conferences or interruptions, leaving them, at the end of the day, with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atters unexamined, unstudied and undecided - Richard D. Wyckoff The adroit man profits by everything, neglects nothing which can increase his chances; the less adroit, by sometimes disregarding a single chance, failing in everything No man can succeed in the market unless he acquires a fundamental knowledge of economics and thoroughtly familiarized himself with conditions of every sort - the financial position of a company, its past history, production, as well as the stazte of industry in which it is engaged, and the general economic situation. - Jesse Livermore If I appear always ready to meet every emergency, to confront every problem, it is because before undertaking any enterprise, I have long considered it and have thus foreseen what could possibly occur. It is no genius which suddenly and secretly reveals what I have to say or do in some circumstance unforeseen by others, it is my own meditation and reflection - Napoleon The real news is not in the headlines. One must seek it elsewhere - Jesse Livermore That the attainment of spectacular and permanent success as a stock market operator requires that one devote his life to the business. He should also be possessed of a certain character adapted to this line of work; especially marked abilities in this field, as well as a strong desire to succeed therein. - Richard D. Wyckoff "Is that what you mean? I've had that for four days" - Jesse Livermore Seven Laws of Teaching:1 A teacher must be one who knows the lesson or truth or art to be taught 2 A learner is one who attends with interest to the lesson 3 The language used as a medium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learner must be common to both. 4 The lesson to be mastered must be explicable in the terms of truth already known by the learner - the unknown must be explainedby means of the known. 5 Teaching is arousing and using the pupil's mind to grasp the desired thought or the master the desired art. 6 Learning is thinking into one's own understanding a new idea or truth or working into habit a new art of skill. 7 The test and proof of teaching done, the finishing and fastening process must be a reviewing, rethinking, reknowning, reproducing, and applying of the material that has been taught, the knowledge and ideas and arts that have been communicated. 2006年2月對公司的想法:1公司其實是一個Agent,利潤是產業鏈中 Transaction Cost。公司必定要不斷創新、降低市場及推廣有效率的方法到更多地方,才能提高公司獲得的產業Transaction Cost。 2公司的內部存在著人及資產。公司的實質也是人的管理及資產的分 佈。這兩個因素決定著公司的效率。 3公司越能適應外部變化,浪費便越少。 4任何違反商業自然運作的公司及條例,都傾向滅亡。 成也自己,敗也自己:我認為如果”成也自己,敗也自己”,在現今的社會上,已經是難能可 貴的。如果因自己的無能而失敗,是冇得怨的,是抵死的;能夠自己控制成功,享受成功,算是十分好運的。要可知道,在現今社會要獲得一個公平的際遇是多珍 貴,而因自己無能而不成功是多奢侈的行為!有很多有才能的人被社會的種種規限而被埋沒?有多少有才能的人在落後地區連發揮的機會也沒有?如果不能把握現在 資源及機會豐富的現狀,我覺得應該自覺慚愧,愧對世上無數有才能但卻毫無機會的人! 昨晚有一個網友使我感到很不滿意,說自己不開心,因為同事麻煩而使 自己有壓力,又說要成為強勁的投資者,但又因種種外界因素而阻礙倒學習及行動,結果一事無成。因為什麼什麼,藉口多多,而使自己感到焦慮及無助,心裡想著 無數無聊的問題,使自己不能變強。那為何不直接接受自己的無能呢?如此,內心自大的心理便不會跟自卑所引起的危機感衝突,那便天下太平了。如果不想接受自 己無能,又要有遠大的理想,為何不變得更強大,衝破外間種種阻力,把理想實現?難度要等到外界亳無壓力時才能前進?要毫無”摩擦力”?到時可不要投訴沒有 空氣給你呼吸! 偉大的理想,加上無內容的計劃,加上零反省的性格,加上成千上萬的 藉口,坐這山望那山,注定一事無成。這比沒有理想,做慣乞丐懶做官的還要失敗。這種人比乞丐還嘈吵,還多要求,還要人照顧,還要消耗社會資源。在進化論的 理論上,不適應者必被淘汰,未淘汰只是運氣及時間問題。成也自己,敗也自己,這樣還不滿足,難度要求別人鋪好紅地毯才前進?真是多自私,多天真的想法! 廢物,繼續找藉口,繼續怨罵吧!我就是要親手把你遠遠超越而恥笑 你!你又可以奈何? 買太多書的經驗:我今日在整理家中的藏書,我想將我想睇/重睇的書放在當眼處... 我發覺它們有以下特徵: 1作者是公司的Founder/CEO/前任CEO 2作者已死 3內容難以找另一本書代替,或是一些理論的發明處 4出版已久,理論歷久不衰 5作者是十分富有的人 6作者在該行業有影響力 7作者是一個行業內公認的機構 反之,有幾類書使我十分頭痛,不知如何處置 1內容簡單的暢銷書 2集合多家理論的書,但欠缺深度的書 3過多過時數據的書 4單一理論,不停重覆,無限例子的書 5案例集合成書 我是喜歡買書的人,總是不想錯過智識,成日諗只要我學倒一個 idea,那本書便值回票價。不過依家買書真係小心左,因為實在太多了!我勸大家如果突然有想學習各方知識時,要小心d書泛濫。有時d大陸書係平,但買之 前最好想想會否看那書兩次或以上,如果唔會的話,最好都唔好買了。 寧看一好書:我今日在看Richard Smitten的<<Trade Like Jesse Livermore>>。作者係一個對Jesse Livermore有深入研究的人,佢仲寫左本Jesse Livermore的傳記。今日我越睇越覺得唔對路。我覺得內容的確是Jesse Livermore講的,但我發覺佢只講簡單的規則,一些重要的條件及理由卻沒有講。我知道這因為我讀過Jesse Livermore自己寫的<<How to Trade in Stocks>>。那本書連content及用字都是明顯抄Jesse Livermore那本書,卻抄得唔好! 這個情況不 止是Jesse Livermore。我發覺所有寫Warren Buffett的書,全部都寫得不好,我都不建議睇。之前迷價值投資時,我把市面超過70%的書都睇過。寫得最廢就係中國或台灣人寫的。比較好的是傳記那 兩本,其他什麼Warren Buffett Way、Buffettology、中文那些,可謂垃圾。如果睇左,我覺得會仲衰過未睇,因為會誤解左巴菲特既原意,不明白背後佢既理論。 Rockefeller說:”我們要多看書,但要小心只讀過一本書的人。”好多時會聽倒人引用巴菲特的句子,但我不認為能背後出就是明白,就是對,就是合 乎價值投資。 另一個寫得好廢的,就是關於豐田生產模式的書。多數是日本人寫得才值得試睇,甚至說只有大野耐一、新鄉重夫及享利福特寫的才 值得睇。我敢說係因為我找了超過近100本關於豐田生產模式的書。有一本好廢的書,叫<<Toyota Way>>,美國佬寫的,因為佢好出名,所以我睇左兩次。我很懷疑個作者明唔明豐田生產模式是什麼。佢竟然只用了一兩段來講看板制度。要知道 這是豐田生產系統的核心之一,也是Just-in-time的信息管理方法,怎麼用這麼少文字去解釋。最大問題的是,佢只談了豐田生產模式的一些做法,卻 沒有講點解要咁做,如何開始做,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這是新鄉重夫說:"模仿豐田的know-how是沒有用的,因為每個商業都不同,你要知道背後的 know-why。"難怪那麼多公司不能運用豐田生產模式了。 睇幾多本書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看正確的書,反覆閱讀,明白及思考背後的 真義。我最怕自己睇書睇得很快時,因為這代表我認為那書冇料,學唔倒野,可以飛書。我看書時常認為,一日學一個concept就很夠了,明白那 concept,記憶那concept,思考如何運作,回顧經驗去體現那concept。這比一日讀十本書可能更有用,不是夠多就是好的,尤其是那些廢 書,看得越多越衰。 我在網頁內不時會談一些好書,那不是我偶然遇上的,而是我看了很多本,找了很多本後才遇上的。因此,你可以預料說好 的,不是一般地好的,而是我認為是必需看的。那些書,有些很深,有些很淺,但卻沒有一本是很簡單的。寫的人多數有很深的功力,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閱讀 一本書,然後得出不同的結論及體會。我寧願重看一本好書用五倍時間看一次,連看五次,也不願意看25本平凡的廢書。 唉...看那些廢書及找好書實在用了我很多時間...睇那本Trade like Jesse Livermore好失望...有感而發... 2005年12月Egg Factor:Instant Cake不好。要你親手加隻蛋就好了!Backward Thinking1Everything is nothing; nothing is everything2I belong to no where, so I go to everywhere 3Understood irrationality gives rationality 4Man needs identity to differentiate and associate to socialize 關於案例:我十分喜歡看病案,研究名醫的用藥思路;我十分喜歡研究成功及失敗 的公司,想知道他們成功與失敗背後的商業模型與邏輯。我現在深圳市中醫院實習,每日見幾十個病例,看著醫生的用藥及病人的發展,我覺得可以獲到經驗; 02,我開始了觀察公司,從股市及經濟反彈開始,我觀察著不少公司的股價與經營變化,我覺得這樣可以學到寶貴的經驗。這一切,比看教科書來得更深刻,更實 在,更具參考價值。 其中理論是十分重要的,但很多時因為理論都很精簡,而理論之間的變 化卻千變萬化,那時問題就出在我們身上了,即我們不能善用那些理論。研究案例可以加深我們對事物的認識,也可以最少讓我們掌握到理論的其中一些應用,這大 大加強了我們對理論的比喻性記憶,用起來便變得很容易了。 既然案例可以幫助人們學習怎樣運用理論,所以編寫案也是十分重要 的。因為那就是知識的整理,也是知識的傳播媒體。 回想起豐田汽車內,現場管理人員都會不停視察廠內,解決工人們的問 題,而他們也要求工人編寫自己的”Best Practice”。如果兩個月那本Best Practice沒有動,那豐田就會如大野耐一樣說:”那根本是沒有做過事”。改善的文化是豐田汽車的核心價值,其中編寫Best Practice可算是手段之一。不停地編寫工作標準,他即使人們的崗位掉了(很常發生),下一個接手的人也會很快熟悉新的工作。 另外,如果一間公司內,人們的崗位都不能掉,人們都不知道別的崗位 怎樣做,當企業大起來的時候,管僚主義便很容易萌生了。因此,讓工作流程透明化,讓工作標準透明化,真是效率與知識管理的重要手段呢! 五大浪費時間的活動:1 上網2 打機 3 睇電視 4 傾電話/吹水 5 睇報紙(八掛) 做一樣,時間減半; 做兩樣,沒有時間; 做三樣,身心疲倦; 做四樣,影響健康; 做五樣,行屍走肉。 2005年9月大陸中醫院體制問題: 1 沒有病人分流 2 掛號沒有限人 3 計盈利,限用藥 4 薪金計檢查費 5 開放私型醫院,綜合型醫院多,競爭大,盈利導向 2005年7月提高效率的關鍵:運動與規律今年七月份,因為要去攪camp攪活動,自己又想維持工作進度,加上壓力增加,使我想搵多些娛樂減壓,往往使我整天待在家裏,晚睡晚起,整個人都很倦,效 率也很低。 上星期開始,我便改變策略,決定去中大住。在中大,我每天7點起身,食早餐,八點開始游水,九點半開始工作,每晚12點前睡覺。我發覺自己精神好了很多, 除了睡眠的時間與質素好,運動使我的頭目十分精醒,脈象豪無氣滯,心情開朗,閱讀集中力與速度大幅提高。工作進度順利,情緒都變得樂觀起來,良性循環。 有一天,早上游水後,我連續閱讀了六小時,頭腦又變得遲緩了,所以我決定再去游水,想體驗運動對思維的影響。最後的結果是,那天我可以再進行5小時的高集 中力閱讀,證實運動對思維運作十分重要。 經過今次的改變後,得出了兩個簡單的結論: 1運動對思維很重要,短期減弱體力,長期加強體力,提高疲勞耐力。 2早睡早起,睡眠質素上升,配合運動,可迅速改善精神力與體力。 趨勢變化理論:1兩個trend很難強勢地並存2Trend之間的時間越久, 力量越大 3時間久了, early-adaptor人數增加, follower減少, 不穩地性增加 這是我與哥發明的。 五個理論:不中, 不媒, 不保:不要做中間中,不要做媒人,不要做擔保人!資本運作:減持因素減少, 未來才有機會長久升幅壞人為何走在一起壞人,都傾向集中在一起;集中在一起的, 未必是壞人。所以然者,心虛故也。面對自己不合理的行為,人們起初會有壓力,後來就會被合理化。不合理的次數越多,過程的效率越高。如果做不合理的事會有很好的回報,配合傷害減輕,人們 的道德與自制能力就會減低,便可以做造很多不合理的事而面不改容。 陌生人的焦點一大班陌生人在一起,欠缺話題及時間長了的話,人們便會變得不穩定,時間越長,越多人變得不耐煩。誰先說話,誰便會變成焦點。成為焦點後的結果是好是 壞,很視乎場合的屬性為謂何。7月份每日一想:7月14日:太多資訊令人煩嫌, 給我要知道的就好了7月11日:為什麼人會尖叫?我認為這是因為人是社會性動物,尖叫可幫助同類疏散吧~ 7月6日:眼光闊了,就難以被人誤導;眼光長遠了,就不會受短期因素影響心情;心境平靜,才可以有理性;有理性,所學的一切理論才用得上場。 2005年6月六月份每日一想:6月25日:緊張縮窄視界,加強注意力;放髮擴展視界,加強創意。 6月23日:一個沒有積累知識的人,與一個未曾獲得知識的人,沒有 太大分別。 6月22日:很多時,對一方的合理,就是對另一方的不合理...平 衡就像藝術一樣~ 6月21日:停下來,聽著真正的聲音...打開眼睛,色彩多麼繽紛 ~ 6月20日:鑽石與市拓那麼昂貴,從進化論的角度,是合理的。 6月19日:減低”信任成本”,可以使人成功,可以造就企業,甚至 可以產生一整個行業,所以破壞誠信的人將要作出很大的代價。 6月18日:說話要以聆聽者為中心。 6月17日:貴記荳品與麥當奴的企業精神同樣值得尊敾,前者甚至更 優勢。 6月15日:to avoid being strange, we will do/say something. 6月5日:假認知(包括假記憶與假測試等)浪費了一個大學生大部份 的學習時間。 6月3日:知識與資料本身可用,但未必有用。學習不同知識,獲得不 同資料,如果不能清楚運用的時機,那可以比不知更危險。如老子說:知不知,上;不知知, 下。 6月2日:每次看見中國商業與美日韓的差距,都使我十分痛心!中國 人必定有能力做得好的,這只是管理與戰略的問題! 6月1日:商業如人體,大腦不能控制身體的一切運作。設計與管理組 識間自我控制與溝通的流程,應變身邊的環境,我稱之為meta-management。 西方誤解了豐田的成功 :當初西方人以為日本豐田的成功在於其低工資,這合乎國際貿易理論, 加上日本政府保護,以及採用機器人,使人們可以擊倒西方的大量生產。然而,卻因為這種誤 解,使日本可以靜靜地快速成長起來。這真是一個Man of a Hammer Syndrome的一大例子。 資料的被重視比重真的很重要! 2005年5月五月份每日一想5月31日:以客觀的心,觀察且整合多種出於某一角度的主觀思考模式,我想就是思考思考模式的方法,我稱之meta-thinking(超思考)。 5月30日:標準化經營能提高系統溝通與改善,但這必要配合現場管理與企業文化。 5月29日:每人都直覺地運用著少量思維模式去面對這世界。學習不同的模式,熟習它們,並以選擇而非直覺地運用它們,我稱之為「多意識思考」。 5月28日:經濟波動造就很多企業的生命,但要持續經營,必要有堅實的經營系統,否則只會不堪一擊。 5月27日:前線員工才是附加價值的人員,管理只是幫助吧了!因此,他們被定要受到重視! 5月26日:存貨是銷售資訊與生產系統不協調的結果。掌握良好的流程,或許根本連營運資金也不需要。 5月25日:做倒了事,不如學到方法;學到方法,不如掌握系統;掌握系統,不如建立問題意識。 5月24日:如果認為學三樣東西,就等於只懂了三樣東西,那就大錯特錯了。 5月23日:線性、非線性及隨機系統是世界三大類系統。人類思維與直覺善於線性變化,對其他兩種則容易產生誤判! 5月22日:動機遠比原因可解釋人的行為,後者只是一種副產品。 5月21日:把問題簡化,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簡化,就是進步了! 5月20日:外在分析解釋表面問題,內在分析解釋真正問題。價值投資,豐田生產系統,都體現了後者,難怪學習起來都有讓人熱血沸騰的感覺!它們真的對極 了! 5月18日:微觀效率是構成宏觀效率的重要因素。微觀運作流程不容忽視。要行5S, 現場觀察。 5月17日:企業間存在存庫,採購, 技術, 物流等間隔, 一體化犧牲彈性與積極性去消除間隔, 增加效率, 但供應體系的概念比這還要好得多, 這將會是未來企業的形態。 5月16日:我們看事情,常忽略自己是事情的一部份。 5月15日:知識模組就如工具,除了清楚其功能,還要整齊排列,才可以靈活發揮其協同功能。 研究豐田系統的經驗:超初研究豐田,係因為0二月時看了一本叫The Toyota Way既美國書,入面有14項豐田的原則。我開頭覺得豐田很利害,可用創新的方法低成本地大幅提升產能。我心想大陸現在粗制濫造,如果我可以精通豐田生產 系統,或許我可以以此模式經營某些行業,或許未來會有一番作為。如果用不著,也可以作為一個投資分析的工具,因為之前在生產運作管理的知識還是空白的。在 考試後的五月開始,我便開始重點研究豐田生產系統。 起初以為Toyota Way係一本好書,內容是創新的,是作者研究豐田的成果。後來才知道那書很普通,市面原來有很多書講豐田的,而且更多是出自日本人,包括豐田生產系統發明 者的大野耐一。 因此,在考試期間至五月中,我借了很多關於豐田生產系統的書,我甚至把這題目頂為今個暑假的頭號學習目標。書目如下: 1 Toyota Production System: Beyond Large Scale Production 2 A study of Toyota Production System 3 Toyota Production 4 Beyond Partnership 5 Lean Thinking 6 JIT Revolution 7 豐田現金流策略 8 豐田一兆利潤 9 JIT Purchasing 10 Workplace management 11 豐田成功經營的真髓 12 改變世界的機器 13 5S management 14 現場改善 15 大野語錄 16 World Class Manufacturing 1 17 World Class Manufacturing 2 18 Japanese Manufacturing Techniques 1920 Keys to Workplace Improvement 20 Reinventing Factories 1 21 Reinventing Factories 2 22 Non-stock Production 23 Zero Quality Control 24 The Sayings of Shigeo Shingo 25 The Revolution of Manufacturing: The SMED System 26 The New Shopfloor Management 我本來定了一日一書,但因為有些書比較困難,有些則寫得非常好,不敢速讀,所以平均兩日一本。我這次的方法是先閱讀最差的,例如美國人寫的書,之後再看日 本人寫的,之後再看由大野耐人及其老師Shigeo Shingo寫的共8本。我覺得這種方法的優點有: 1從不同角度研究豐田生產系統 2知道重點 3好戲在後頭,不會怠慢 4知道經典與別不同之處 5短時間內重複同一題目,加深記憶,幫助理解 6找到最好的資料,方便以後複習 今天看了大野耐一的<現場經營>,開始看<豐田經營真髓>。經典真是經典,內容真的與別不同,可以看得出不是真正”現場管理”的人,是寫不出那些內容的。 真的令我大開眼界! 如果可以在一個暑假學懂豐田生產系統,真的很滿足呢~ 圖像與概念認知在兒童期,孩子的思考多是圖像式的。他們只得一個蘋果叫一個蘋果,兩個蘋果叫兩個蘋果,並不知道什麼是一加一。到他們知道什麼是一個蘋果加一個蘋果,他們 卻不知兩個蘋果加一個蘋果是多少。後來他們掌握了數手指,以手指代替蘋果、香蕉、人等等。後來他們不用手指,轉用數字。在這時期開始,學習就是要在他們的圖像思考模式之上,訓練他們的概念思考。由圖像,到代替品;由代替品變成數字,即概念。推理教育就是要強化概念思維,這 將會大大增強小孩未來的智能發展。 現今教育資源比以往豐富得多,人人都有電腦,但學生的智能未見有很大進步。我聽說以前的學生與工人都十分團結的,他們重視公理,久不久就擺工擺課,雖然這 使香港社會比較混亂,但就見証了他們是最智慧的一群,是有動力的人。敢向邪惡挑戰的,就是想做得更好的人,香港當時充滿一些上進的人,使香港出現了幾十年 的光境。過了一兩代,看見青少年甚至青年人重視圖像而對概念漠不關心,顯然是他們的概念智能尚未成熟或對歧視成熟,這是香港教育的可悲啊!我指的圖像,是 偶像、電影、潮流、外表、金錢與性等,而概念就是友情、親情、道德、信仰、愛情、道、自由、民主與和平等。他們會不明白人們為何會對那些概念有興趣,而為 何對那些圖像沒有興趣,就正如兒童不明白為何要看新聞而不看天線低低b一樣。香港應有一部份智能高的人,但要這班人承擔整個社會的責任,實在太難了。我敢 預期,香港已不可再繁榮了。 在中學,很多人會覺得讀書好無聊。跟小學不同,家庭的壓力已不能再有足夠的動力使子女讀書了,所以如果子女無心向學,他們是始終不會學好的。那是小學根基 的問題,又是中學教育的問題。現在的教育,最大問題是學生完全不明白那些課是有什麼用的。這也難怪,他們是單純的,並不會想像到數學跟投資的關係,而聰明 的投資事實上可以帶給他們多大的幸福。 我覺得很多學科應表明這學科的作用。就以數學為例,我們學習數學可以使我們解決一些數學問題...真的那麼簡單?我想不是。在之前寫的<<給師弟的信>> 中我已談及,數學其實是一個訓練邏輯思考的活動。我們要解題,就是要將實質的事物(圖像)轉化為概念,再在概念上推理。推理的過程是一個一步一步,很有條 理的過程,不應該是直覺式的。在這時間地訓練這樣的邏輯思維,那學生的推理能力就變得強化了,而這能力正是理性的核心,是日後多學科發展的重要基礎。如果 這能力做得不好,我想要在多學科應用上獲得成就,將會困難重重!欠決理性,不重視理性,甚至回避理性,是智能發展的重要障礙,這真是每一個學生,老師與家 長要注意的地方啊! 愛與宗教,只是心理?這是<<圖像與概念認知>>的枝節,卻是一個十分重要而且困難的問題。首先,我談及的圖像與概念,並非只有兩層,而是它們內裏可以有更多層的,而其實圖像 與概念,並不能有一個絶對的邊界。例如一個蘋果可以是一種蘋果,一個蘋果之上是水果。水果是個概念化的圖像。相反,概念也可以圖像化。例如愛情上,情人會 關心對方,關心是個概念,但關心的具體行為,如問候、照顧與緊張等,便是可以圖像化的概念了。題目是愛情與宗教。我談這個題目其實是因為要反駁我之前的想法。反駁自己是我常做的事,我想這可使自己進步。我在學習心理學的時候,我覺得愛情與宗教只是 一些心理上的行為與感覺。例如 愛情是滿足性慾,貪婪,佔有慾,自尊補償,消除孤獨,化解危機感,再加上一些錯誤心理等等 宗教是自我暗示,同在感,人格昇華,防禦機制,人格補償,自尊補償,再加上一些錯誤心理等等 利用我所想的心理模型,實際上愛情與宗教的確可以做到以上各點。然而,有一點我錯了。我把一些高層次的概念降級了,這是很錯的事情!這錯誤就等於說:數學 只不過是蘋果與蘋果相加而已。你看,兩加蘋果加兩個蘋果等於四個,用香蕉也是一樣,所以數學只是一些水果的盤點方法。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要衝破這自己原先的想法,並不是容易的事。以上的想法,嚴重起來可以足夠破壞一段好好的感情。例如有些情人會把自己或對方的行為降 級,使愛情表淺化,慢慢就會失去對愛情的感覺。同樣,把信仰降級,也可以使神的感覺流失。這看來是理性的,很清楚的推理,實質上,是攪錯方向了。現在我談 了,或許讀者不會相信,但如果你願意細心觀察周圍,你便可以明白以上我所說的道理了。 日常多學科運用舉例近日覺得多學科知識很實用~昨天我用了我在幫助阿嵐寫教案時,運用了不少ideas;今晚教學生數學,我用了豐田生產模式,在回家路上,我更對6 sigma的DMAIC有d啟發,我開始明白為何6sigma會係d咁基本既野。 1設計兒童藝術課程 昨天阿嵐叫我對它的教案作一些建議,那是一個六個單元的兒童藝術課程。我一開始得知她的老師指示課程的第一單元內容應該是”藝術的文化與價值”,我立刻強 烈反對了。有誰會一開始對一個學科的文化與價值有興趣呢?文化與價值都是最高等的,即使是專科學生也未必知道,那是要經過長時間的浸淫,思考,感悟才有機 會體會得到的。再者,文化與價值是概念性的,兒童知能發育尚未成熟,仍停留在圖像思考的模式,並不能處理抽象的概念,所以他們很難明白什麼是愛情、宗教、 文化、價值、真理、永遠與死亡,甚至連不能生活化的數學概念也不能處理。因此,一開始講文化與價值,相信課程必然失敗。 每個人投入一件事,必然會有動機,這可以是有意識或潛意識的。最基本的動機,可以分為三種: 1關佢事 2有興趣 3以上兩種同時存在 動機的強弱為:1<2<3。一旦學生對參與課程的動機越明顯,他將會越投入課程,從而課程便可以發展出最大的效率了。因此,我們首先要設計好學生的動機! 這是十分重要的!否則,即使課程內容有多好,有幾高的價值,如果學生並沒有足夠動機,一樣是白費的。 我們首先要知道學生背景,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需求,以至他們對不同事物有不同的重視程度。教案的對象是小學生,而香港的小學生重視的不外乎:食,玩,訓, 打機,家庭,朋友,考試。我們為小學生著想,灌輸他們最好的知識,我們為他們著想,但並不代表我們是為他們設想。著想是從自己出發去為人好,設想則是代入 別人而思考。小學生是不會理會藝術的文化有多重要,價值有多高。因此,我們要設想他們的需要,並把藝術的內容帶進他們的世界之中。我舉了幾個例: 1家庭:兒童很重視家庭,尤其是母親,所有孩子都想滿足母親,而不想母親傷心,所有孩子都想成為母親的乖孩子,即使孩子長大成人,孝心依然存在。我提議在 課程中,加入一些手工,告訴孩子可以親手做禮物給母親,最好的使可以讓母親與孩子一起做。母親的鼓勵可以給孩子無比的動力與興趣。其實孩子的世界十分簡 單,他們想母親開心,但卻想不到辦法,或者是那些辦法太難了,例如考第一。只要我們給孩子一條既簡單,又有效的孝順方法,加上足夠的鼓勵,孩子必然會產生 興趣。 2朋友:兒童離開親人,到學校生活,會帶來很大的陌生感與孤獨感,那時朋友的支持便起了平衡的作用,使兒童在離開家庭的環境也不感到陌生。因此,我提議在 課程中,可以分組完成一幅畫,並分組出來介紹畫的內容。這不是比賽,但卻可給兒童滿足感及使命感。合作的途中,兒童可以有較多機會接觸朋友,而因為畫需要 三人一起完成(各人負責一部份),他們便有了負任,有一點壓力,但因為不是比賽,所以壓力又不會太大。 以上兩種方法,都可給孩子有興趣去參與藝術,循序漸進,建立自信,未來便可以發展良好。 3考試:這種方法在香港一直流行,任何學生都必然會有考試。考試一方面考核學生的能力,另一方面給學生壓力,使他們有目標,要他們為目標努力(關佢事)。 可是,考試制度是一個金字塔型的精英制,很多人會失敗,成功的又要擔心失敗。我不讚成以考試為作學生學習的主要動機,但香港卻是如此嚴重... 4無目的:如果課程一開始講文化與價值,教老師想教的事,學生沒有動機,那即使課程的內容有多好也沒有用。這時,唯有靠學生自己去發掘自己的動機了,香港 不少教育都是這樣,但教育制度卻沒有使學生學會學習,也沒有讓學生明白為何要學習。問題由小學一直都社會,對社會大很大的傷害呢! 2005年2月三個強勁的理論西紅杮種西紅杮時,頭四星期要清除雜草,四星期後就不用清除了,西紅杮的枝葉長大到陽光沒法到達泥土,雜草根本沒有辦法生長。新科技銷售最早的無線電話,重6公斤,用於汽車之上,充滿雜音,性能不穩定,人們都明顯知的電話是來算無線電話的。購買者是推銷電話的最強銷售團隊,他們對身邊朋友 介紹,甚至讓別人試用來炫耀自己的寶貝。Better fail conventionally than succeed unconventionally.人們都有這種思想,他們做事都有很多根據,根據別人的情況來做。他們認為根據別人去做事而錯,是值得的,而靠自己做跟大眾不同的決定是不好的。道德慾望星期日,又是陪阿婆打牌的日子,又是平凡的一天,但我卻覺得很不平凡!愛恩斯坦說:創造力源於單調.今天我有不少想法,但我以下所寫的一切都會是不準確 的,未完整的,一切將不會是我所想的全部,但也可能超出了我的想法。我就盡我能力寫吧: 1道德慾望 我覺得人有追求公認道德的慾望,即我不認同所有道德的追求都是自然的。我認為慾望的出現源於: -對權威的祟拜 -追求認同自我的慾望 -行為一致性 -潛移默化 我提出這個定必會遭到否的,也會使我看似十分缺德。然而,我卻是主張要有道德的,而且最好有自然並高水平的道德,因為那是社會發展的深層基礎。我提出道德 慾望,是認為我們有部份人,在某段時間可能會出現了錯誤了的道德追求,有可能會使我們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別人。 2投機 今天跟家人打麻雀,那是要計機會率的遊戲,當然還要觀察對方,但我多數會著重機會率.然而,即使有很高的機會勝出,也會不停出現低機會率的失敗.不是說一 兩次,而是多次的失敗,動搖著我的策略.那使我想起投資,我想我以後的策略都是要安全獲利為目標,我只會投資必勝的股票,對於要預測未來動態的,即使有很 高的回報,也要被較次考慮.反正我不急著,重點昃那過程. 3心理補償 過去失去的,就會使我們在生活作作出補償,而且那是無窮無盡的補償.你可以明白社會很多奇怪的行為.理性的行為,其實真的很少,真的很少!考慮個人史對心 理研究實在太重要了! 4普遍假設 -世界是公平的 -陌生人沒有惡意 -人們會明白你清楚的說話 我最怕的是百詞莫辯的處境,因為它會造成我內心很大的衝突。然而,那些情況越來越多,我大概開始習慣了。我開始不重視別人對我的負面批評,我會聆聽,但我 覺得反駁他人的衝動少了。那些矛盾是出於我對世界一些對錯的假設,我知那是很多人都有的假設,是潛意識的。近來我遇上很多我改變不了的壞事,開始學懂了接 受現實,放下來了。那真的要從經驗中學習,我可以看出理論,能否做得又是一個問題,近來總算累積了一點經驗.希望未來可以遇上更多可以接受的壞事吧! 羸輸的自然性昨天整天也在家裏休息,跟家人打了半天麻雀。 每次打麻雀,都會使我想起投資,因為它們的確存在共通點。投資與打麻雀一樣,是需要技術的,但你的技術比人高,不見得會場場勝出。另外,你也要清楚對方的 行為,這是有點困難的,因為對方也會預期你的預期而作出反應,有時你要假裝來應付對方的監示。第三個共通點是,你要有耐性。說起來是句廢話,那有一種活動 不必要耐性呢?不過我還是要說,因為你技術比別人高,也不代表你可以勝出,運氣佔勝果很重的位置,所以在任何其中抽看戰果,往往是運氣的結果。然而,我不 是指投資與打麻雀全是運氣的活動,運氣在長期而言,會互相對沖:你永遠不會好運,也永遠不會倒霉。因此,每一刻的結果,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啟示性。你可以連 羸一段日子,也可以在短期內輸突所羸掉的,再開始賺過...然而,只要你有一定技術,長期在那個波動中生存,便慢慢可以有不錯的收鑊了。 麻雀講的是牌品,投資也要有品。羸了錢時,不要亂花,不要張揚,不要輕易告訴別人,不要沾沾自喜,反而應該更加小心,小心高處不勝寒。一天股會會升 10%,之後又下跌20%,那是不出奇的。輸了錢時,不必荒張,那是平凡不過的事,那就像月亮與太陽輪流掛在天上那麼自然,明白自然道理的人永不會因為太 陽要下山而感到悲傷,我想連小孩也不會那樣。我們反而應該樂意看見輸錢的時候,那是個考驗自己能耐的機會,當然也是迎接下一輸獲利的機會,是值得細心享受 的。 銼而銳之,不可久存。Jesse Livermoore曾說:”如果你從不犯錯,一個月內可以羸得全世界。”在市場中,獲取暴利,只會是曇花一現。很多人,羸了錢,便會想著那是自己的能力 所致,而從不有興趣知道錢究竟從那兒來,那是危險的。 我常常問自己一個問題,究竟為何我可以在平的價錢買到股票,又為何能究在高的價錢賣出股票。學術來講,究竟是什麼因素造成市場暫時失效,讓我可以從中套 利?答案應該是心理的力量吧! 市場上永遠有無限的機會,凡事也不用急的! 孫子兵法1兵者,詭道也。 2攻其不意,出其不備 3兵貴勝,不貴久 4百戰不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5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6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7知彼知己,百戰不勝;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8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9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10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11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12善戰者,至人而不至於人 13形人而我無形,則我戰而敵分 14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走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15兵無成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16知己知彼,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 17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18兵之情主速 19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17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 2004年12月關於執行如果你醒著,你就當清醒; 如果你睡著,你就當熟睡。 如果你在做一件事情,就不應該再考慮其他事。 如果你的手在這裏,你的思想也應該在這裏。 如果開始行動,就請不要遲疑。 失敗的傷害短暫,後悔的傷害深刻 準備充足,依計行事 或成或敗,永不後悔 成功是應得的,失敗是應得的 博彩成功幸運,博彩失敗後悔 思維發展過程內經: 1.隨神往來謂之魂:神支配下,魂可以加深對事物認識,輔助神的功能 2.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初生之時所具備的初級本能行為功能 3.所以任物者謂之心:接受,承擔外界事物,並產生分析,作出反應的器官 4.心有所憶謂之意:心中產生的念頭,意念活動 5.意之所謂謂之志:是意念活動基礎上,不斷積累,逐漸加深認識的思維階段 6.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己深入強化認識的基礎上,從正反成敗多方面分析的思維階段 7.因思而遠幕謂之慮:反复分析的基礎上,由近到遠,由今到往,由此及彼,推理階段 8.因慮而處物之謂之智:思維完成,達到成熟,並正確機敏理智地處理事物 宇宙的形成內經: 太虛寥廓,(有生於無,世界形成一片混沌) 肇基化元,萬物資始,(可以化生好多野) 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我估是混沌分於於五個方位,東南西北中) 九星懸朗,七曜周旋,(陽在上,陰在下,形成日月星辰) 曰明曰陽,曰柔曰剛,(講返什麼是陰&陽) 幽顯即位,寒暑弛張,(地勢不同,產生寒暑六氣八卦之象,四時形成) 生生化化,品物咸章。(陰陽柔剛,生剋制化,產生不同物質) 論速讀近日不止一人問過用多少時間看一本書。基本上我在網頁已回答了問題,那裏的答案是 這樣的: ”如果一本書結構不是太難,文字不是太深的話,睇書的速度便跟知識增長速度成反比 了。一本書越能增加我的知識,便越要睇得耐。然而,我有時都會兩日睇完一本好能增 加我的知識的書,像是睇得好快,但其實我可能兩日總共用了二十至三十個鐘去睇,並 是全神集中地去睇的。因此,其實可以不擔心睇一本書會很長時間,因為那代表你不熟 那書的內容,並有進步的空間。當你將一個範圍的知識熟習,你再看那些書便可以看得 很快,那就即是說你要再找一些新的書去看了。看書是少有投入與回報成比例的一個行 為,努力就可以有很好的回報,我很建議你多看書,並多看自己不懂的書呢~” 以上的答案,像是你越比心機睇,便會越獲得更多,似乎並沒有什麼技術可言,但其實 是有一點技巧的,或者是我的一點習慣。以上我想討論一下我所理解與運用的速讀是怎 樣的: 首先,速讀不是睇書睇得快這麼簡單。如果睇得好快,但完全不理解的話,並不是速 讀。速讀的意思是快速地閱讀,並理解其文字的大意。要理解速讀,我常叫別人做一個 實驗,那是我從實踐中領悟倒的:先準備兩篇社論,一篇慢慢地讀,由頭到尾地讀;另 一篇則限定用1分鐘內看完,但不限制閱讀的方法。我會建議閱後一篇時,先看大小標 題,之後看各段的頭尾句,大概理解文章架構後,高速地閱讀,略過所有不重要的資 料。讀完一篇,立刻寫下你對那社論的理解,完成兩篇之後,你會發現你對兩篇文章的 理解其實差不多,甚至有可能對在限制時間內閱讀的那篇更理解。那就是速讀了。 速讀是一個快樂理解內容的方法。因為速讀會略過不少文中並不重要的句子與意思,所 以並不適合於娛樂欣想類,也不適合?好的書,否則便會浪費了那些書了。 速讀能否有效,總括而言,有幾個條件影響 1目的 要實踐速讀,首先要知道自己閱讀的目的。如果是被迫讀的書,是很難有效地實行速讀 的。因此,即使自己是被迫的,自己也要先說服自己,想想閱讀那本書的好處,想像讀 完那本書後的成功感,甚至單純因為極速看完一本書是多麼利害而看那本書。說服自己 真的要靠自己了。我自己是大受Charles Munger的多學科影響,所以閱讀什麼也有一定 動力的,大家可以閱讀Charles Munger的多學科理論,我覺得那對人生有幾大的作用。 2整體觀 整體觀是中醫哲學的重點之一,是我們中國人的利害之處,也是中醫對我的啟發之一, 但或者也是人們說中醫不科學原因之一。在速讀之前,我會先看幾次成本書的目錄,或 者是先翻一次每章的小節標題是什麼,之後便閱讀作者序和推薦序,它們往往是成本書 的結構解釋,成書目的與結論可能在那裏。看過它們後便大概可以知道那書的結構了。 在研究一個方面的知識時,我喜觀找出那方面的大部份書籍,並在圖書館裏理解各書的 內容大意與結構,然後才選出內容最突出,或者結構最精簡的來看,這視乎我是想獲得 那方面知識的大意抑或深刻內容而定。因此,有時候可能在圖書館半天,一本書也未開 始看,但也可以說大概已經看完了很多本書了,有時候甚至在圖書館看一天目錄與書 序,已經大概理解了那知識的內容,之後再開始讀那些書便容易很多了。 3尋找 我用速讀時,我並不會任由那本書灌輸知識給我,而是我會主動尋找書本的意思。實際 的意思便是,我不會由頭到尾地閱讀,讀完就算。反而我會先知道我想在書本理解什 麼,之後從本書中尋找。遇上與我想尋找的知識不相關或不重要的,例如一大堆例子, 很多時我會很快的看過就算,找出有沒有我想尋找的知識,甚至有時會略過不看。有些 書寫得很差的,有一些小道理,再加上一大堆例子便寫成書去賣錢,遇上那些書,速讀 便會很有用了。另外,從閱讀書本開始,大概獲得中的整體觀後,心中大概便要預想書 中的內容,一邊閱讀,一邊尋找到的知識填在之前預想的結構上。如果知識太多太复 雜,便要停下來,讓腦子整頓好資料再開始,或者可以速讀再看文章一次,甚至可以用 文字寫下理解了的知識。我從上年六用開始寫文章,正是與在我看書開始增多後的時 候,這就成為了我今日的網頁,甚至這個newsgroup了。 世上的知識很多,如果在每一個知識範圍內,都慢慢地看一兩本書,由頭到尾地看,或 者會浪費了很多學習多方面知識的機會。虛心的學習,尊重每一個學習的知識是很重要 的。不少人會用很多時間鑽研一方面的知識,並自以為可通四海之道,甚至反對一切跟 自己所學有矛自的東西,實在是以管窺天。這就是Charles Munger所說的” Man-with-a-hammer Syndrome":"To a man with a hammer, every problem looks like a nail"。正如思考大師Edward de Bono說:兩個人爭執,很多時大家只是想說服 對方來炫耀自己的知識,並沒有建設性。又舉了一個故事:一個人把自己的車子左邊塗 上了黑色,右邊塗上了白色。朋友問他為何這樣做,他回答:我想在我撞車時,人們便 為車禍車子的顏色是怎樣的而爭論。那故事指出,兩個觀點對立並不一定是其中一方錯 誤,水平思考(多方面思考)是很重要的。因此,即使我們是那一方面的專才,要有更 高明的思考,則需要並自己的專業更廣泛的知識了。 獲得知識的有效方法之一是看書,而速讀則是資訊時代獲得知識的重要條件之一,十分 值得練習。 六頂思考帽今日在火車上大概快睇完。這是思考大師Edward de bono的暢銷作品。那人是我的偶像 之一,專係教人思考。如果想自己的思維清淅一點,我覺得佢講d野都幾好的!以下是 我對這本書的理解: 這本書首先反對我們各從不同的角度去爭論一件事,因為可能雙方都是對的,只是觀點 不同。之後這本書教人地按部就班地思考,將一件複雜的事分開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六 頂思考帽其實就是六個不同的角度了。 六頂思考冒: 白色-信息,客觀 紅色-感覺,直覺 黃色-正面,價值 黑色-批判,風危 綠色-創造性思考,打破常規 藍色-總結,整體觀,概括 在會議時,大家要協定討論所針對的方向,即如果是運用紅色思考帽時,大家便不用講 什麼理由,只是說出感覺便可以,而其他人是不可以爭論反對的。這個方法的好處是可 以把大家在不同角度的思維與信息也顯現在各人的面前,這使討論得出結論的背境豐富 很多。另外,這也有助大家去思考,書中有一比較,說運用不同的思考模式,就像從氣 球上觀看大馬路,我們想看?色的車子,那大腦就會過濾信息,把黃色的車子更顯露出 來。思考也是這樣,以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我們可以更清楚每一方向的結論。 當最後大家將全部資料與意見都擺了出來,面可以得到一個較清楚的邏輯圖案,解決方 案也會較容易獲得了。 氣氛的和諧在乎思考模式轉變的清晰程度 黑對緣 黃對黑 黑對黃 白對紅 都要多加小心,中間或要其他模式做Buffer,否則易生矛盾 2004年11月如何贏得女人的心(轉)讚美她, 擁抱她, 親吻她, 愛護她, 輕撫她, 挑逗她, 安慰她, 保護她, 為她大方砸鈔票, 請她到浪漫的地方吃蠋光晚餐, 買東西送她, 傾聽她, 照顧她, 支持她, 陪著她一直到世界的盡頭......。 如何贏得男人的心 ...... ..... ... .. . 把衣服脫光光………&%#@$ 沒了...就這樣...=_= 愚蠢論:1愚蠢與聰明的人永不互相明白。嘗試說服令一種人,一定是愚蠢的 人。2別跟愚蠢的人爭論,否則旁人不知道誰才是愚蠢的人。 3覺得自己愚蠢時便是聰明,覺得自己聰明時便是愚蠢。 4聰明與愚蠢的行為只可以做出來,而不可以說出來。 5先找出大家相似的地方,才認為對方是愚蠢的人。(你會學到更多) 6閱讀以聰明人作主題的文章,愚蠢的人往往會身同感受。(不應自 滿) 2004年10月定義:有一些受過較深教育的人,口才都是很好的。他們跟別人辯論時,常要 定義很多東西。他們的思考與推論都是十分有邏輯的,全部都可從定義演變。可是,我覺得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很好的思考方法。人的思維,如果是定義什麼,再一步 一步來的話,智慧一定不高了。我們的腦對有比這些線性邏輯更強的能力。我們可以在散亂的東西中,找出關係;我們有形像思維,我們也有比喻關連的思維。如果 什麼都要定義才能明白的話,那可以定義一下開心與踢屁股嗎?我想不能。即使定義下來,只會是準確地錯。然而,我們不需要任何定義,也可以清楚明白什麼是開 心,什麼是踢屁股。 認為線性邏輯十分可靠,也是十分有限制的。世界上有線性表現的事物 不多,以混沌形式出現的卻隨身可見。例如,如果你要認為醫學十分科學的話,那就好可能是錯了。我們的身體運作複雜無比,現代醫學的認知,只是最表淺的部份 而己。現在好多所謂科學的醫學,其實只是做好多統計數據,總結而來吧了。 當中的機理是怎樣,是假想出來的,而這就叫做科學了。當遇上解釋不 了的問題時,就用”神經性””原發性””功能性”等”專業”字眼去逃避追問。(這兩個字即係冇得解咁解) 我一邊讀中醫,一邊學投資,同時也有看西醫和商學院的理論,我覺得 現代高等教育可能走錯方向了。世界很多學科都需要其哲學部份,近一百多年,為所謂科學而放棄一切科學不能定量的哲學部份,迷信統計...一方面使我擔心發 展的未來,一方面我真擔心那些哲學部份能未相傳下去... 1般若非般若,是之為般若;不學般若,而之為般若 2用指指月,見指忘月 3定用有方,妙用無方 4物物而物不物(交換物而不物化事物) 5道可道,非常道... 這些都是難以定義的,難以說明的,而如果什麼都要定義才能夠溝通, 那是智慧不高的,即這並不盡是人類智能的應有功能。 中醫入面的陰陽,五行,五臟六腑,十二經絡,都存在著一些非物質 化,甚至是追求不倒的隱性概念。中醫的理論是十分嚴緊的,但卻像是一個隱性的黑盒理論。要用現實世界的原理去證實它的內容,是很難做到的,它的確存在著部 份主觀性,模糊性。然而,即使它不能被證明,它卻有確切的功用,正如西醫不能證明它的理論?對正確,但有確切功用,能為病人治病,我覺得一來科學不科學其 實並不重要;二來,為何中醫不能被廣泛執行呢?(最少也讓病人選擇吧) 這幾年都想了解老子所說的道是怎樣的,讀了中醫&投資我覺得比較自 我解釋倒(你叫我講,我就做唔倒了)。(被問為何不轉系)我有考慮過轉系,但那考慮是一剎那的,很快我就決定繼續讀中醫了。我想現在我有足夠追求財務/經 濟知識的渠道,轉系其實只為了那名義,這並不是我想重視的。我想一個人,有少少的財務知識,要生活得滿足,實在上並不難。反而欠缺了精神上的一些修練,則 就算你有多少財富,也不能過著幸福的生活。投資是一個很大很有趣的遊戲,但我沒打算把它作為生命的一樣重要的事情。然而,透過實踐投資/商業去體驗的一些 事情,或許更使我有興趣。 1依家教材就係想行系統化,講到變化的中醫理論變得死了。臨床冇人 會跟著那教材去做的,教的人也是這樣說,學生也知道。說中醫理論是隱性而嚴緊,最簡單就是陰陽理論。上者為陽,下者為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左者為陽右 者就陰,寒熱,正邪,形以上&形以下etc一切都可分陰陽,而陰陽又可分陰陽,無所不包。然而,這是個相對的概念,世界並沒有?對的陰陽,要定義陰陽,是 做不倒的。 不能確定的理論,卻十分有用。例如,看舌頭,質紅為熱,絳紅為血 熱。究竟怎樣定義紅,是做不得到,但臨床上,現實上,你要分出舌淡,正常,舌紅,舌紫,其實並不難連一年級生都已經可以做倒。有些時候,真的會有不準確的 結論的。最簡單的是把脈:同一個脈象,有的人可能把到係弦脈,有人可能說是緊脈 然而,那是不太問題的,因為大向方而言,兩種脈是差不多的。雖不 中,亦不遠矣。而且,做就有說過”整體觀””四診合參””以常達變”等診斷旨要。針對單一指標而言,的確有模糊性,但結合大量模糊指標時,則會變得準確 了。 中醫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一般人實在難以明白。這不是因為中醫的問 題,而是人的思想變了,中國哲學的根底變得弱了,也不熟悉自己國家的文明,祟外排內,這才是大問題。中醫一直有用處,一直可以教育,一直系統都是統一嚴緊 而範圍廣範,用左咁多年,最後臨床階層都用不少人命去做過了,排斥實在是太可惜了。中醫並不只是個trial&error而成的理論,你研究 <<內經>>的話就可知它跟中國哲學的關係,跟自然的關係是多麼重要了。Trial& error或許是建立理論或修剪理論的一個方法,但實在不能說中醫是單純trial&error而成,這不中,也不近。 對我而言,讀中醫跟價值投資的感覺是相似的。分析公司,有什麼理論 呢?我覺得是好模糊的,每一個指標都是有問題的。要看出一間公司是好的,不單是看某幾樣野,好準確地說出那幾個重要的factor。說出什麼 factor,我有信心可以說出它的問題。之前也說過,看公司如看女仔,是很難說出為什麼女仔是好的,可以說得出,但並不準確。這就是語言的局限性了。 老子,佛教哲學,中醫,價值投資,這些概念,用心研究,一係覺得理 想當然,很有道理,一係覺得難以接受。我想過為什麼會這樣,我認為語言的局限性&人們追求的確定性,都有重要的影響。 2(回答身為中醫學投資,不守本份)作為中醫,便要讀好中醫,但我 生下來,並不是個中醫,中醫只是我的其中一個身份。我也是投資者,也是市民,也是中國人,也是家中的成員,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責任。如果我在投資或中醫做 得不好,我真是不對了。然而,暫時我還未遇出很太的問題,最少中醫&投資都可有大學生應有的水平吧。富蘭克林,Benjamin Graham,Charles Munger等,他們都不只是一個商人/投資者呢!我想只要我開心,自己做得好,做多少份並不是問題,而且它們或可互相幫助呢。世界本身並沒有分科,我認 為知識多d應該可以更認識這個世界。現在我作為一個大學生,我覺得我是有責任盡量認識世界的。 論成功現代的社會的貴級觀念比以前弱了很多,由貴級制轉至自由精英淘汰 制,使人們都往著社會階層的頂峰進發,就像爬上一個金字塔一樣。我們不停以成功作為目標,不停想獲得社會上所謂高階層的名/利/權。因為是精英制,也少數 的成功者,也制造出大量的失敗者。以前失敗,作為低下階層,總算可以怨天;現在失敗了,則全是自己的錯了,可以怪自己不盡力。失敗多了,自然會使人們的自 我影像低落。如果大家一開始就接受了這個狀態的還好,最慘是嘗過成功滋味的人,他們面對失敗是很痛苦的因為他們已經習慣較高的水平了,他們要可以不停努力 去繼續爭取成功,以維持原狀。如果我們到達了這種狀態,即做事是為了成功或維持現狀,而非享受著自己的生命,這種人生好多時是不快樂的。 這種不停要向上追求的心態,可以是隱性的,即人們未必知道自己是這 樣,但那不快樂是可以感覺到的,即有種不知道為何要那麼努力,那麼繁忙的原因,那根本不是自己理想的生活。要解決這種不停”增加”的想法,辦法就是”減 法”了。好似係老子講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乃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我地真的要細心分辨那些是自己想做的,那些是自己不想做的。我們在 可能的情況下,真的不要太執著於外在的事,反而要找回自己真正的意願,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這個過程是很難的,我們不能立刻做到的,但經過一段日子,我們 便可以接近”無為”這種虛靜的心態。當去到那種境界時,則可以享受到人生的最大快樂了。我覺得追求外在與內在的成功,分別就在此了。 工作的興奮狀態想好多人都有這個經驗:在高度集中地工作之後,人會變得異常精神, 思考靈活,記性浪好。 我覺得如果每次工作的時候都可以有那種精神狀況的話,那工作便一定 可以十分有效率了。我回想起以往有那些狀態的時候: 1同一時間閱讀大量相似的資料 2有心理準備對資料進行組識 3我相信部份資料對我來說十分有用 4我是有目的地閱讀那些資料的 通常,那個狀態出現的時候,我本身的精神是十錯的,我想健康的生活 對工作效率是首要的。另外,有足夠的資料,而對資料有一定的信心與認識,是十分重要的。 我想談談自己兩個差異很大的經驗: 1學習中醫內科 對我來說,中醫並不是很難讀,但中醫的考試則十分困難了。這使我喜 歡中醫,卻十分討厭中醫的考試,使我不能不放棄成績。就內科而言,今年我要讀六十多個病的病因、病機、診斷、辨証、治法、方劑和用藥等。有些一個病的其中 一個辯証是陰虛發熱,另一個病也是陰虛發熱,但用的方與藥竟然是不同,但類似的。其實臨床上,同一個証,用的方與藥是可以一樣的,這就是中醫所說的異病同 治的方法了。我今年常常問一個問題:不是自己辯証就可以了嗎?每一次答案都是這樣:為考試,沒有辨法,真正臨床時,是要自己辨証的。然而,考試卻要在變化 無窮的病與証上,加以規範,這增加了我很多工作的負擔。好多時我讀一個病的其中一個証是陰虛,我要用六味地黃丸加減,但讀另一個病的陰虛証時,卻要我用上 固陰煎,這使我十分混淆。我讀中醫考試的效率接近是零的,我完全記唔倒,也認為那些是沒有意義的,腦袋十分不願意。我並沒有動機去讀那些為考試的書,沒有 精神狀態去看它們,我甚至鄙視自己為考試而浪費時間。現在打算自修中醫的經典,強化自己的真正功力。長期來說,我想可以遠遠超越專注考試的方法。 2學習價值投資 由小到大,我都是喜歡自修的,成效比聽課較好。我懷疑是現在的教育 太差勁的原故。在兩年前開始學習價值投資,到現在執行價值投資,甚至講解價值投資,是一個不長的時候,但我想對它是有很大的自信的。現在我有信心可以清楚 解釋價值投資的細節,會計上的問題,不同行業的關係與特性,管理與企業文化等等商業內容,甚至可以記得巴菲特,曼格等大師的很多說話,我也理解及相信他 們。然而,我從未花時間去記億內容,我只是花很多時候看不同的書與資料。例如,我會拿所有現時談及巴菲特的書來看,把它們全都檢視了,則拿最好的來看一 篇。在研究公司成長時也是一樣,我想了解公司成長的方法與問題,便在圖書館檢視所有有關公司成長的書,最後出幾本來看。會計也是,研究行業也是,研究公司 也是這樣,每一次都是先有一個研究對象,之後拿出很多資料,快速地檢視它們,之後拿出最好的資料來閱讀一篇。因為資料有很多都是相同,其實這就等於快速地 閱讀了某些資料好幾次,而且因為速度快,也獲得了資料的整體關係,而我的腦袋也似乎喜歡這方法,很多時候狀態都會是異常精神的。除此之外,我還會常常運用 我所學的:我會寫,我會講,我用利用它們去研究公司,我會觀察研究的進度與結果等等。 其實我對中醫基礎理論也有類似的體驗,我知道讀它的動機是甚麼,我 有精神看它,我會看很多資料,我會用它,講解它。我對真正的中醫學習抱著對價值投資相似的熱誠。可惜,我要面對的考試卻要把中醫的形象醜化了...... 唉 代數宗教論點解世界上會有咁多宗教架呢?世界有好多”神”,或者偶象。佢地被 認為是世界最高尚的,?對的,終極的,永遠的,全能的etc。但個個都話有,也說別的不是真的其實,會唔會佢地講緊同一個,而只係描述不同呢? 我心中有一個想法,我覺得信無神論的,其實也是信緊”無神”。佢地 相信無神,但卻相信有一些事物”未解釋倒”。那其實是描述不同吧了。相信未解釋倒/科學根據等,跟相信神是全能是一樣的。我覺得這個世界暫時有好多問題解 釋唔倒。我地就代那”未知數”做X, WHERE X 叫做神。然後,我地透過X,去解釋好多周圍的事;去透過X,使我們變得有目標,有道德,有秩序,心靈得到安慰。一個宗教說那個代數應該是Y,Y的型態是怎 樣的,佢的細緻是什麼等等。另一個教則說那個化數應該是Z,又加了很大量的描述,使Z更具感染力...又有些人說唔應該用X、Y或Z,應該叫那數做未知 數,因為我地沒法証明X/Y/Z的存 在。 我是相信有神,也相信無神。有同無其實是互通互生的呢,根本不是重 點!宗教的實質用途才是重點! 誰整世界?答案是神。誰整神?答案是神是絶對的,佢本身就係度。 let X0= the one who makes the world let X1= the one who make X1 ..... let Xn= the one who makes Xn-1 where n is a positive interger Who makes the world? X0 who makes X0? X1 .... who makes Xn? Xn-1 The Set X(X0, X1...Xn) is the absolute answer of "who makes the world) but what exactly is X? u can't never know it exactly as X is a variable. 2004年9月中醫學生的開業計劃:大前題:較低風險,並跟同業有差異化地開業,建立現代中醫口碑與品 牌 大學畢業中醫的競爭優勢: 1受過專業訓練 2有中醫&西醫知識 3理論基礎好,有醫院分科臨床經驗 假設:我地有實力,只是欠缺大眾對大學畢業生的信心 問題:如何以較低風險,並跟同業有差異化地,增強大眾對我們的信 心,而使我們可以在社會中醫群中有特別的存在意義 以下是我的建議,而內容將以以上各項為基礎: 開業方式:畢業生一齊開業,分科經營,並請有經驗醫師註守。例如十 個人一同經營一間診所,分五個科。因為大學生的經驗不足,所以會請一些有經驗的醫生(例如陳醫師)來註診,專睇一些較難的証。 好處: 1風險分散(有十多個人分擔) 2分科有助醫生知識更專門化,長久下去比同業更專業 3一班人去做,鋪位位置可以選擇有利的地方 4診所規模大,信心大 5大學生開舖,可以要求政治或其他機構緩助 6規模大,行政與存貨資源可以共用,經營成本較同業低 7分科經營,醫生可以互相有系統地學習 8史無前例的大規模,有新聞價值,宣傳較容易 以上係我暫時想到的,一齊集中開分科型診所的好處 資金與風險既問題: 首先,我想強調,開業必然會涉及風險。我們永沒有把握一定會成功, 甚至有一個極高的成功率。問題是如何可以以較低的風險去實行。另一點我強調的是,我們不做任何行動,也是一個高風險的行為。會導致一事無成,忘記中醫知 識,其機會成本(成功的機會)/風險一樣是很高的。所以我們要做的是,衡量成功率、前途,以及我們所受的風險,與其可能性。用數式表示: 行動的價值=成功率X獲利(前途)-風險(可失去的)X失敗的機會 率 正如我頭先所講,多人分科經營有勝過同行的優勢。即這種開業模式是 比我們一個人出黎開是較大機會成功(信心大),獲利較大(成本控制較好),而且風險是較低的(因為好多個人夾) 變化: 我們跟其他診所的差異化越大,我們的競爭優勢就越大 其實如果可以的話,我認為加埋西醫,甚至營養師,牙醫一齊開,效果 會更好 起始資金: 超始資金,就是我頭先提出的算式中的”風險”的一大部份(其餘仲有 時間ETC) 方案一:將診所註冊為牟利機構,如股份有限公司 獲得資金的方法,除了可以是醫生們自己投資之外,還可以 1尋找資助,例如中大,慈善機構 2借錢:銀行 3接受投資,例如政府的創業投資基金、任何有興趣人仕(家人,教 授,中大) 股份有限公司的好處在於,我們可以接受投資,即個別醫生的超始投資 較少,即”風險”較少,而壞處則是,個別醫生的獲利也會較少(因為要分紅)。如果醫生不是要求獲取很大的利潤,而是求一個取一個臨床機會,我覺得是個不錯 的方法。如果想獲利,其實也可以投資自己的公司,那公司分紅可以使自己有更大的利潤了。 方案二:將診所註冊為非牟利機構 獲得資金的方法,是取得資助,例如政府,慈善機構 個別醫生的收入,則不是紅利,而是薪金。(可以是 performance-based) 好處: 1公信力大,因為你並不是牟利,形象較好 2風險好低,因為根本不需要起始投資 3穩定性較高(如果有足夠資助,診所可抵受差的市況,如藥價上升) 4醫生收入較穩定 壞處: 1難尋找資金(看到這裏,不要因為難就放棄,因為一旦成功,優勢可 以很大。揾 資助付出不多,回報大,雖然失敗率高,但何樂而不為呢?) 2可能會受制於資助團體 3行政制度會較少自由 4診所增長會受到限制 5總之會受制於人 試業: 其實多人開業,可以作為一個開始 人多的話,可以加強服務質素,例如診後慰問,宣傳etc。一旦市場 反應好,很快就收支平衡的話,那我們便不難獲得更大投資,使我們可以以同一方式再開多些診所。這樣,行政/稅項/採購上可以有更大的協同優勢。而久而久 之,建基於在我之前”大學生醫術根基是不錯的”的假設上,市民就慢慢接受大學畢業的中醫的地位,慢慢大學生中醫”品牌”會得以建立起來,大學畢業生可以有 一個好的前途,而市場也可以有穩定高質素的服務。 簡單道理通常最重要的道理,是最淺的道理,相反亦然知識就像一個三角形,頂 部是簡單的道理,下便就是建基於簡單道理的另一些道理。越專門化,道理就越深,應用便越小。人們常以為專業化是好的,那才有用。他們重視三角型底部深奧的 理論,卻輕視基礎理論。又以為多學科學習太淺,浪費時間,卻不知道學習各科的基礎理論,便等於掌握各學科最重要的理論。熟習各個學科最重要的理論後,它們 可以互相啟發,互相解釋,大大提高了學習與分析能力。例如,學習管理學或投資,怎可以專業化呢?我想不到一個管理者或投資者怎樣可對心理學和數學沒有認 識。全部應用於社會的學科,都與其他科悉悉相關的,多學科知識的必要的。專業化,便是不全面的學習,便是不專業的學習。現在教育很多就是這樣...沒有辦 法,教授就是不專業的專業教授... 關於中醫會的想法:其實我都唔太清楚係點。今日去左sit formal language and automata theory既堂,6點半先去到。一入到去, 就聞到好大火藥味, 二年級跟四年及正在激辯中二年級同學要求一個清楚的架構,四年級則質疑二年班的熱心, 認為如果有心, 根本不需要架構,四年級與二年級的談話時間為 9:1。 我覺得今次個會, 實在激過頭了, 有很多不太好聽的說話, 而氣氛簡直令人窒息, 連我依d咁多野講, 有野就爆既人, 都唔想亂發表意見, 可想而知那情況是怎樣。 兩級並沒有矛盾: 如果我係二年級, 而我又對中醫會有熱心, 我先唔會簡簡單單就入去。因為我想中醫會的成立, 是有紮實的根基的。因此,我會好小心中醫會的每一項細節, 我也會提出很多問題。我想越多問題能夠被解答,中醫會就更趨於完美了。我認識二年級,我認為他們並沒有惡意,我更認為批判性思考是一種很好的科學精神,日 後會有助於中醫會的發展。我一早就談過,如果自己先組成一組,再找別人參加,難度會十分之大。因為參加者知道自己是外來人 1他們永遠沒有法確認自己了解個會既全部 2他們與本來的組員立刻成了兩派 3他們像是可有可無 有心人衝破重重心理壓力,參加了今天的會議。我想懷疑的心,難以避 免的,但只有對中醫有熱心的人,才會花那麼多時間與唇舌,仲要有機會破壞自己型像來為中醫會辯論。因此,我認為二年級對中醫會沒有熱心,是不成立的。四年 級就不用多說,他們是有熱心的人,為中醫的發展,出了很多力,也想後輩繼續這個精神。他們所說的中醫會優勢,十分正確。我覺得兩級的觀點是正確的,而且並 沒有構成矛盾。既然沒有矛盾,我覺得火藥味是有害的。我想有心建立中醫會的人,以後真的要多留意心理壓力的因素。 暫時,我想到了幾個心理的因素正在影響著中醫會 1Role Theory 也叫標籤作用。即常說別人什麼,那人就會變成什麼。這是潛意識的影 響。我想我們只可以做好自己,以德服人,待人以寬,律己以嚴。我們難知別人內心是怎樣的,所以最好不要亂加?對性的批評。 2Consistent Tendency 我們的意見,是不容易改變的,就算有理由改變,也要一點時間,一點 空間。在一個溫和的氣氛下,人們的意見才可以溝通得好,思想交流得快。在過度嚴肅的氣氛下,則改變主意變得很困難了。我想,如果氣氛太緊張,來個 Break吧~ 3Social Proof 多人相信的事,難以反抗。我覺得批判思維,獨立思考是很好的。反對 的聲音,比一味贊成的聲音來得有意義。如果 有一間公司,全班管理層都只識贊同CEO的說話,那公司跟一人公司沒有分別。我想意見是否理性以及自由,對一 個組識來說,十分重要。 4Loss of Self in Mass 通常在一班人中,自我的認知就會變弱了。即如果一班人在贊成,我的 贊成聲音就會更容易表達出來。那是social proof的相反吧。好多時一個人弱勢,別人就會追住來批評佢了,這行為會越勢厲害。因為自我認知減弱,個人道德的認知也會減弱,有時可能會產出過激的言 談或行為。我想一個開明的組識,要盡量減低群眾非理性的影響呢! 保障意見表達自由,氣氛舒適愉快,中醫的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批評迎新營的啟示其實有幾多個人真係去玩過呢?好多人都係聽傳媒講,根住就變得好激 烈咁反對了。 我真係覺得曾志偉和台灣那些遊戲仲離譜,但又唔見又有話,仲要好多 人睇添。大學生迎新,擺明就係無聊的,係純粹玩的。有一個係正經的,叫學生會迎新營,悶到爆,年年都冇乜人參加,參加邊個camp係Freshmen自己 選擇的,不是被迫的。我覺得激烈批評大學生或許是出於正義感。但我覺得有一部份人是有心或冇意地藉此來提升自己的道德形象,簡單來說是扮清高。人生究竟為 什麼?我想這是說人無聊的先決問題。如果人生是為了工作,為了金錢,迎新不可以帶給人們競爭力,得不到金錢,你可以說是無聊。拜金主義者會批評迎新。然 而,對於快樂主義者而言,我又覺得迎新十分正確,十分有意思。這視乎不同的人生價值觀,我不認為有對錯之分。 我想有幾點我們要留意的 1 要攪清楚迎新的內容是否真的惡劣 2 是活動惡劣, 抑或係部份攪手惡劣 3 資料的真確性及普遍性是怎樣 4 無聊遊戲跟淫賤遊戲不同(我贊成前者而反對後者, 後者可以是犯法的) (無聊遊戲就如麵粉搵花生, 筷子夾波子, 跳大繩, 拍beat, 叫口號等好多類似既活動) 我之前替迎新說話, 並不表代我贊成所有在迎新出現既所有野。邏輯上, 之前的言論的確有模糊性, 攪到咁多爭議~不過都好, 大家多發表, 證明大家都關注這事~ 夜晚活動完了, 好多組都會有吹水會, 我想其他大學都係, 那是自由時間。Truth or dare, 非洲話事"pair", 齋吹水, 係最常玩的。惡劣既人或會提出過份的遊戲, 而我想那就是報紙上看到的了。如果是那樣, 那不是迎新的內容, 我也不知道那界限會去到那裏了。 總括而言, 我覺得玩o下無意思既遊戲冇乜問題, 大家玩熟d, 入到大學有班朋友,幾好啊~我玩左三年, 我未見過有同學覺得不滿,我自己也是個正經的人, 唔係咁玩得的, 我都覺得冇乜問題, 真的不是太激的了(有點悶就真, 年年都係跳大繩!) 我想反對既係, 不知事實的全部而反對的, 很容易涉及misjudgement。傳媒?對有影響群眾意識的能力, 我覺得大家真的要小心 至於是對是錯, 真的不能一概而論, 明白事件的全部是必要的。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價值觀, 人生中的意義, 應該是快樂, 抑或是奮鬥向上, 真 的很難講,所以我的立場是, 應該先清楚事件, 再用不同的角度去看這件事。 作為投資者, 我認為獨立&批判思維完對重要, 怎樣面對傳媒是我們的一個難關呢 頭先去左補習, 一路上, 我反思著迎新營的回響十分大的原因,我歸納出幾個原因 1 一間大學, 好多個系, 中大又有四個書院, 五個Faculty, 每個都會有自己的迎新樹大有枯枝, 真係會有d迎新過左火, 並不出奇, 這是事實, 也是被focused既地方 2 傳媒廣大報導, 加上其渲染(我覺得佢描述起來已經幾不雅, 不過人鍾意睇,有新聞價值), 人們知道了迎新營有不文活動 3 全城都知道迎新有不文活動, 並將其劃上等號. 這是Over-generalization 4 另外, 人們會談論迎新, 並一致地加以批評. What you are shouting out is what you are pounding in(consistency tendency) 當人們相信報章, 再說出報章的論點, 加以一面倒地批評, 其立場會烙印在人們心中,其結論是:迎新營有很多不文活動, 依家d大學生真係差, 跟以前不同, 他們不對,令人失望。 5 理論上, 會有不認同這結論的人, 因為不是全部迎新都係咁可惜, 報章只報導了負面, 卻沒有報導大學生去探訪老人院, 談論理想, 聽什麼是大學精神, 認識校園特性及歷史等環節外人對迎新營的內容, 大部份都只可從報章上得知, 而批評的氣氛十分強烈而一面倒, 反對聲音所面對的壓力很大(Social proof effect) 我玩左迎新三年, 我想我都算是熟認中大的迎新營, 知道的應該比報章上的多。我覺得報章真的集中報導少數迎新中既問題, 但矛頭則是整間大學的學生, 甚至是 全港的大學生。我認為一般人對迎新營的認知並不是太深, 但over-generalization &consistency tendency的程度是高的。當我說出我覺得現在的迎新其實是幾好的, 難免會被投射到"贊成淫賤遊戲"(pavlovia association)。然而,大家的立場也一致,最後大家獲得的訊息會偏離了我原本的意思,我也成了個壞人。 我覺得這投資人要有的習慣,是我們應該先攪清楚事件, 不要輕信傳媒, 或者其他人。 You are right not because the others agree with you, but the facts youknow and your reasoning are right 在未攪清楚事件之前,或者沒有足夠的資料下, 我認為結論應該: 不知道.而不是反對。我反對的, 就是未知道事情就反對的人。正如我不認為我們因為年報說什麼就信什麼。資料的質與量, 心理的因素對我們的judgement十分之大, 理性的人不可不察。 至於迎新應否無聊,我覺得真的很難說。遊戲,難免是鬥高分,難免要 有些比賽,要玩一些遊戲(跳大繩,挾波子,分紅緣豆,唱歌,拍beat etc)。它們大部份的確跟學生對社會的認知,對學業都沒有幫助,純粹是聯誼的遊戲,可以說是沒有什麼意思的。然而,我又覺得如果開心,遊戲已經有其意 思,可以給大家一些快樂的回憶(最少我那組個個都好鍾意個camp) 無用而有大用。無聊地聯誼,使人們的網絡建立起來,給了大學生認為 其他系的同學的機會,交換思維,我覺得幾有意思。今年我玩ocamp,都識左好多人,我覺得這是不可多得的,我也很滿意。我認為建立網絡才是迎新的重點。 然而,如果參加迎新是想獲得知識,增強競爭力,我就覺得迎新營無聊而沒有意思了。 世界本來沒有對錯,所有的對錯是先建基於假設,而不同的假設可有不 同的結論。各人有不同的人生價值觀,即他對目標的設定,有的為奮鬥的過程,有的為開心,有的為誠諾,有的為名利權。是對是錯,應該不應該,真的因人而異, 不能說別人跟自己不同就否認別人,那不是客觀的東西。待人以寬,律己以嚴。我想自己約束,做好自己,是影響其他人的最好方法。大談別人的不是,是次一等 的,而且是可被反擊的 九月小理論
2004年7月1安全感 2同在感
3目標
4休息
5自我體現 (自尊) 6性
7愛情
8食物
>>2004年06月 28日Mon 17:18:08 (GMT+8) 十三項品格1節制 食不過飽;飲酒不醉 2少言 言必與人與己有益;避免無論的聯天 3秩序 每件物品都有其安放的位置;每件事都有固定的時間 4決心 當做必做;決心要做的事必須堅持不懈 5節儉 用錢須與人己有益;即杜絶浪費 6勤勉 不浪費時間;每時每刻做有用的事,去除一切不必要的行為 7誠懇 不欺不詐;思想純潔公正;說話也要如此 8公正 不做不利於人的事;不要遺漏對人應於的義務 9中庸 避免極端;容忍應得的處罰 10整潔 身體,衣物和住所都應保持清潔 11鎮靜 勿因小事,普通的或不可避免的事驚慌失惜 12貞潔 除了為了健唐和生育後代,不常舉行房事;切忌沉迷其中,傷害身體或 損害自己或他人的安寧與名舉譽 13謙遜 仿效耶穌和蘇格拉底 我從Benjamin Franklin學到的東西1富蘭克林曾經食過齋,但有一次在捕魚船上,發現魚內有魚,他們自 己人也自相殘殺,為何不可以食牠們呢? 2好多人為了討人歡喜,常給人希望 3勤勞是有目共睹的,這可帶來名聲和信譽 4修養最重要的是:本性,德行,思考和習慣 5現在人們少看書了,因為娛樂轉移了人們的學習興趣 6如果自己有一個很好的意見,最好都不要說是自己提出來的 7仁慈的人,要有過失,以保朋友的面子 8拉丁語很難學,因為少用;雖為各語言之祖,還是適宜後學 9一個幫過你一次的人,比受過你一次因擊的人,更願意幫你 10愛辯論者得不到好感 11早上完成了事情,晚上就睡得快樂了 12要做完美無班的斧頭,發現做不到,便說有班的斧頭才是最好的, 實屬自斯斯人 13演講感染力強,文章則易被誤解 14蘇格拉底說話,常常會說得十分謙遜,很少絶對的用句,而且他常用比喻與反問,辯論時也喜歡先與對手在離題很遠的地方獲得認同,再一步步將對手引到矛盾 之 處 2004年5月2004 年 05 月 16 日 星期日 【晴】個別事件=冇事?
2004 年 05 月 16 日 星期日 【晴】 Latticework
2004 年 05 月 08 日 星期六 【晴】 Evolutionary biology of loveGoal: Increase reproductive success 1 resource display 2 Exclusivity:Fidelity and mate guarding 3 Mutual support and protection 4 Commitment nad marriage 5 Sexual Intimacy 6 Reproduction 7 Resource Sharing 8 Parental Investment It is only a model to explain love, not an anatomy of love They are all action, unlike platonic love also, love is a social category need to be fuzzy with liking, lust, friendship, affection or passion some thought about Intimacy 1we should encourage people to act themselves as they are u know, we are never attain perfection, but work towards it 2Encourage people torecongnize their intimates for what they are don't fix other people 3Encouraging people to express themselves express your emotion, esp the negative one. let them free, and u will find love again 4 Deal with intimate's reaction we are entitled to express ourselves. Go to tell the others if necessary. don't be guilty 2004年4月距離與擁有物質上的擁有,我想就是把距離縮短了吧 你買了一隻貴手錶,收藏起來,其實只是將手錶跟你的距離縮短,實際 上並沒有利用到手錶 然而,負出的代價卻不少 我地平時買野,如果有這種心態,或許會慳不少錢 不過我自己也有狂買書的壞習慣,只是我想睇的,我大概都會買,但我 卻沒有考慮我的能力 感情上的擁有呢? 在這個題目上,我想距離也是感情上的距離才說得通吧 擁有一個人,其實並不能擁有,只是可將兩人之距離縮短吧了 究竟,怎樣有什麼意味著呢? 最的境界最強的球隊,不能夠每次都能勝出,只有較高的機會率勝出 最好的醫生,不能醫好所有的病,只有較高的機會率醫好 最好的投資,不能保證一定賺錢,只有較高的機會率成功 最好的養生,不能保證一定長命,只有較高的機會率長壽 最好的理論,不一定是對的,只是有一個較高的機會率成立 希望以上是其中之一個 (靈感來自投資,Risk Arbitrage) MU除了Yes or No,還有個答案叫MU 這是日本字,大概是問題的假設不成立時的答案 例子: 你尋晚仲有冇打你阿媽 答冇:即你同意問題的假設:你之前有打阿媽 答有:即你同意問題的假設,還承認你有打 我想這就是黑白以外的一點地方吧~ 2004年3月2004
年 03 月 21 日 星期日 【晴】 |
|
Personal Development >